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201005_第四次泰國賞鳥行(4)

在kaeng Krachan 國家公園的另一類好去處,是近幾年新興的保育和營生結合的行業,生態農場、民宿、賞鳥三位一體,提供遊客住宿,生產有機蔬果及生態觀察;還有更簡單的把鳥類攝影用的掩敝帳,長期設定在固定的地方供人躲在帳裡觀鳥或拍照;不過這類活動適合人數少的小團體。



去年也去過的這個生態農場位於旅館和公園的的路途中,在kaeng Krachan 的幾天裡,共進去了三次,前兩次均無功而返,5/13早上才見到兩種從前沒見過的雉雞;5/12在生態農場槓龜後,因時間不對,也沒有適當的地點打發時間,臨時問了賞鳥帳空著,三個人就躲進帳裡,在裡面待了五個小時,中午Amorn送了便當來,邊吃邊等鳥,這次運氣還不差,等到了23種鳥,且差不多的種類都能拍到,只是手持相機,品質當然不理想,不過留個紀念也是件難得的回憶。

記得去年的部落格裡曾提過,這個農場的老闆是個藝術家,前庭的擺設很有味道,且大多利用天然的素材,就是不看鳥的人,在那裡坐坐聊聊,喝杯茶,欣賞欣賞她的創作,也是件賞心悅目的事情。

門口也有個小型賣店,賣些茶飲和她的各式手工創作,包括燒陶、木雕等。我們等鳥時Amorn就和老闆在這裡喝茶聊天。

想要的鳥都見到了,一行人和老闆拍個合照,背後的森林,就是我們躲著看鳥的地方。老闆一個人從曼谷來此落腳,賞鳥的每個人收個幾十元,有相機的加一倍,每個禮拜有個三兩千元的收入,足夠平靜日常生活,還不時有人來陪她聊聊天,從不覺孤單寂寞,過得倒是挺逍遙自在的。

那天也有一家人來此度假,照相機架在黑棚裡,人穿著拖鞋,手上拿杯咖啡在庭園裡散步,老板對著單筒望遠鏡遠遠盯著棚後找鳥,她也會拍些農場出現的稀有鳥影帶,給訪客們一些好鳥出現的保證。

人坐在右邊的黑棚裡,由小洞露出鏡頭或望遠鏡,等著圖左邊的空地或灌叢中出來覓食或洗澡的野鳥。

下面是農場和另一處掩敝帳拍到的部份鳥種。

紅原雞(Red Junglefowl)是家雞的原祖,現今所有飼養的家雞都由牠馴養而來,熱帶亞洲的叢林中數量還算普遍。仍維持著機警靈敏的個性,一有風吹草動立刻躦入灌叢裡。

紅原雞(Red Junglefowl)的母雞,沒帶小雞,比較大膽的出來覓食

這是去生態農場幾次想找的目標之ㄧ-黑鷴(Kalij Pheasant ),和白鷴(Silver Pheasant)外形相似,前者產自喜馬拉雅南部至中南半島西部,後者向東分布至福建及越南,這一群越靠西部的體色越黑,越向東越白,Kaeng Krachan正在兩者的交界附近,外形超像,只是黑鷴腳灰黑而白鷴腳鮮紅。

另一個更隱密難找的綠腳山鷓鴣(Scaly-breasted Partridge),也在灌叢邊安靜的潛行,聽到相機的快門聲,馬上掉頭竄入林中。

綠腳山鷓鴣(Scaly-breasted Patridge)體色與林下的背景一模一樣,慣常靜靜的站著不動,沒拿望遠鏡盯著還真不容易找到牠。

農場裡草地上的葡萄胸椋鳥(Vinous-breasted Myna),在泰國並不是困難的鳥種,不知何故,去幾次都沒見到,把它列在名單上,Pinit還笑說帶我到路邊賞鳥就可以。

以下的鳥種是5/11在掩敝帳裡拍到的部份鳥種,那個地方其實只是在一條濃密灌叢的步道中,挖個水坑,放些木頭及枝條做鳥的停棲點,並隨時補充足夠的水,在離水坑約十米的地方,以現場的木條搭三個簡單的黑棚各可躲進兩個人,我們在裡頭坐五個小時,收穫還不錯。

見到紅腳秧雞(Red-legged Crake)純屬意外,這種鳥太害羞且行蹤捉摸不定,在分布區內(東南亞、馬來西亞至菲律賓)都是非常難遇見的種類,對鳥人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紅腳秧雞(Red-legged Crake)洗完澡拍拍翅膀,一副很舒服的樣子。在當地是繁殖的夏候鳥,台灣也有極少次的迷鳥紀錄,有位大師級的攝影者,為了出鳥類圖鑑,這幾張圖片還派上用場呢。

老婆把相機調成錄影模式,也拍了一段精彩窺浴紀錄。

藍綠鵲(Common Green Magpie)在賞鳥的經驗裡,遇到過不少次,都在濃密的樹叢裡聒噪的叫著不甚悅耳的鴉科喉音,偶在穿越樹叢時瞥見一抹藍綠,這次也是靠偷窺才能仔細的好好看個夠。

山藍仙鶲(Hill Blue Flycatcher)是森林裡的漂亮寶貝,相同環境就有不少類似種類,還好遇到公鳥,母鳥要分辨種類就困難多了。

蒂克氏仙鶲(Tickell’s Blue Flycatcher)和山藍仙鶲外形頗像,這種比較愛將尾羽直直的朝天翹起,洗澡的時候也不例外。

盤尾樹鵲(Racket-tailed Treepie)和台灣也有的灰樹鵲(Grey Treepie)是同門的家族,只是一身漆黑,且有個網球拍狀的長長尾羽。

噪鶥在畫眉科裡是個大屬,約有50種,大都種類有嘹亮的鳴唱聲,白冠噪鶥(White-crested Laughingthrush)因長了一頭澎澎的白髮冠而得名,平常只活躍在樹叢內部,也是為了來洗澡才出現在無遮蔽的枝條上。

灰頭鉤嘴鶥(White-browed Scimitar Babbler),和台灣的小彎嘴鶥長相有些類似,長長下彎的嘴是牠們家的共同特徵,在高海拔林道裡,就是為了找牠,鑽近草叢才中獎讓吸血的螞蝗上身。

長嘴鉤嘴鶥(Large Scimitar Babbler)也是此行的重要目標鳥之ㄧ,在生態農場裡只見牠匆匆跳出一下,躲鳥帳裡才有機會細細的觀察和拍照。

鵯科的鳥種就如台灣的白頭翁,一般喜歡在開闊的高枝上活動,紋喉鵯(Stripe-throated Bulbul)也會進入密林裡,下到水坑邊,還神情緊張的四處張望。

黑冠黃鵯(Black-crested Bulbul)在熱帶亞洲算是常見的種類,黑頭上長個明亮的[白目]和一撮沖天炮似的羽冠,看來逗趣可愛。

斑扇尾鶲(Pied Fantail)鳥如其名,沒事就把尾羽張成大大的扇形,還會不時的全身左右擺動,展示牠那不成比例的大扇子,這次是到地上覓食在鳥帳前來回走動。

這張照片實在沒拍好,還把牠秀出來,是這種栗翅鳳頭鵑(Chestnut-winged Cuckoo)實在太難見到了,新出版的台灣鳥類誌還缺了圖片,不過牠就是那副神經兮兮的鬼德性,在樹叢裡也只是快速的閃一下就逃之夭夭。

待續....

相關閱讀:
201105_再遊泰國(1)
201105_再遊泰國(2)
201105_再遊泰國(3)
201005_第四次泰國行(1)
201005_第四次泰國行(2)
201005_第四次泰國行(3)
201005_第四次泰國行(5)
200903_泰國賞鳥行(1)
200903_泰國賞鳥行(2)
200903_泰國賞鳥行(3)
200903_泰國賞鳥行(4)
200903_泰國賞鳥行(5)
200903_泰國賞鳥行(6)
200903_泰國賞鳥行(7)
200903_泰國賞鳥行(8)
200903_泰國賞鳥行(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