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看這趟婆羅洲的賞鳥過程主要有以下幾處:第一個重點是砂勞越州的Bakelalan 及Paya Maga,各3個晚上和2個晚上的停留,兩個地方都有值得特別去拜訪的鳥種。回沙巴州的第一個晚上住到Tambunum是為了進Trus Madi的鳥棚和大山高原(Gunnug Alab)電訊站的竹林黑網,僅匆匆找幾個特定目標,算是個過境點。下一個重點是神山公園(Kinabalu Park),雖然只有那9公里路來回走,卻找出不少婆羅洲的特有好鳥。保林溫泉(Poring Hot Spring)在行程安排上應可附掛在神山公園。
往山打根也是個重要熱點。首推Sepilok森林保護區的熱帶雨林探索中心(Rainforest Discovery Center),是典型的熱帶雨林環境,也是個理想的環境教育場域。小楊的安排打算停留4個晚上,因住房空間的原因,拆成兩段中間先去京河(Kinabatangan)兩天,也有特殊的乘船經驗和讓人回味的鳥種。是本篇回顧重點。最後返回RDC兩天,就是回家前的收尾了。
5/13(六)在熱帶雨林探索中心的高空步道逛到10:00左右,由另一進口出來。原來這才是正式的入口,多數遊人均由此進出。牆面上掛許多解說牌,一旁還有賣簡餐和咖啡的店家及廁所。也遇到日本來的獨行拍鳥客。
看起來操了這麼幾天大家都累了,探索中心門外的長椅空著就休息吧!等一下還要長途拉車往下一站-京河(Kinabatangan)繼續為鳥努力前行。
近中午在京河渡假村對岸下車,換乘小艇過河到對面的住宿點。帶上行李分兩艘小艇過河。
到京河午休後出門前還有簡單的下午茶。一群鳥人皆受寵若驚。才下碼頭就有華氏鷹鵰(Wallace's Hawk-Eagle)從頭頂盤旋而過。牠是鷹鵰中最小的一種。在這一帶見了好幾隻次,數量似乎不少,可牠名列保育名單的近危等級。
佛法僧(Dollarbird)在當地是低海拔森林的常見留鳥。部分春天往北繁殖,冬天再回熱帶度冬。因此冬季數量明顯增加。牠們飛行技巧高超,擅長於空中捕食甲蟲。飛行時翅膀上兩個白色透明圓窗似銀幣一般而得英文名-Dollarbird。中文名來自日本。夜間森林中(but po so)的鳥叫聲(音似日語「佛法僧」)被認為是牠的叫聲而得名。1935年發現是東方角鴞的叫聲。這中文名算是一場誤會,沿用至今。
冠斑犀鳥(Oriental Pied-Hornbill)是泛熱帶亞洲的常見留鳥。身長70餘公分。近海及河邊的森林常見成群吵鬧活動。犀鳥繁殖習性為一夫一妻,終生配對。孵卵育雛期母鳥為防天敵把自己封在樹洞裡,由公鳥負責找食物餵食。
在京河(Kinabatangan)賞鳥絕大多數時間都坐小艇上,沿主河道及各分出的支流來回的觀察。遇有鳥況船夫馬上減速或掉頭或停船,熟練地操控小船,讓大家能看清楚。有特殊狀況,船夫們會互相通報,造成眾船群擠一處,像個熱鬧市集,如左上圖。
晚餐後再乘舟夜觀,離Lodge不久在水邊樹枝上見到這隻鸛嘴翡翠(Stork-billed Kingfisher)像塗抹濃重脂粉準備上場的花旦,鮮豔又詭異。牠是大型的翠鳥,身長達35公分。那紅而有力的大嘴是最佳的捕魚工具。
河岸另一以捕魚維生的馬來漁鴞(Buffy Fish-Owl)也站橫木上虎視眈眈的盯著游魚的動靜。我們的到來肯定打擾了牠的作息。牠是大型的貓頭鷹有45公分,比台灣的黃魚鴞略小。在婆羅洲的三種大型鴟鴞中,牠算最普遍易見。記得2008年和2017年來婆羅洲都有記錄到。
5/14(日)京河(Kinabatangan)賞鳥的環境就如上圖。完全在或寬或窄的河道上游弋。寬處超過百米,窄處不足十米,還有個牛軛湖,這次因水淺只在邊緣短暫逗留。小汽艇有時飆起來飛快,一出門就是個小半天,實在沒法估算到底跑了多遠。
栗鳶(Brahminy Kite)從熱帶亞州到澳洲是海岸及溼地森林最常見的中型猛禽之一。栗紅色的翅膀和頭胸的白色形成明顯的對比。也在城區海港附近覓食,從漂浮的垃圾中拾取魚類。
褐冠鵑隼(Jerdon's Baza)廣布東南亞的小型猛禽。基本咖啡褐色也翹兩根長羽冠,狀似同域生活的華氏鷹鵰,但體型小了一號。出現在小支流上的橫枝上,短距離追逐一下開始恩愛動作。仰角太高只見兩隻的腹面,沒有鳥形。
在京河的日常,花大部分時間在小艇上。沒鳥的寬廣河面多快速的飛奔。剛上船幾次大家都按規定乖乖地穿上救生衣(右圖)。習慣後覺得悶熱又卡著望眼鏡和相機,只是帶上船當靠背用,有時拿到別人剛用過的會沾一身臭汗味。
流速緩慢的小支流旁相對出現較頻繁的藍耳翠鳥(Blue-eared Kingfisher)。和普通翠鳥一般模樣一般大小,只是身上藍色更深,臉頰也全藍。在低地水域和溪流邊的闊葉森林裡數量比普通翠鳥還常見。雌鳥下嘴亮橘紅色,雄鳥下嘴基也略帶點橘紅。
冠斑犀鳥(Oriental Pied-Hornbill)龐大的身軀成群飛越河面非常醒目壯觀。看著那個大頭總感覺不小心就會倒栽蔥栽了下來。牠們一巢通常下2~5蛋,最後卻只有一隻能成功離巢。體弱或晚孵出的小兄弟會被兄長或母親吃掉。只養出最健壯的一隻。
印象中,白鷺一般在北方繁殖,冬天到熱帶地區渡冬。這季節在婆羅洲遇見大白鷺(Greater Egret)心中一陣狐疑。後來才知道熱帶地區越還越多的個體留下來繁殖,成了當地的留鳥。或許過些時候台灣也會有留下來繁殖的族群。
黑腹斑犀鳥(Black Hornbill)與冠斑犀鳥大小和長相有點近似。個體間羽色變化較大,有些長有粗大的白眉線。腹部黑色是是穩定的外表。也是一夫一妻的繁殖方式,但常有巢邊幫手相助,像是一小群共同育雛。
黃冠鵯(Straw-headed Bulbul)此行只在小河上記錄這一次。在鵯科中算大型的種類。鳴唱聲更是優秀出眾,有婉轉的轉折旋律,也會有連續的二重唱。這種本事令牠們從過去河邊森林的普遍鳥種,因商業寵物的需求量日增,數量急遽下降。
在小溪邊綠胸八色鶇(Hooded Pitta)在近處灌叢裡大叫就是不露臉。等著等著船旁飛來幾隻蜻蜓就多少拍拍留念。左上:一種漂亮的細蟌科豆娘,台灣沒有分布,查出學名是 Ceriagrion Cerinorubellum,不知中文名。左下:台灣也有的猩紅蜻蜓(Crocothemis servilia)體色實在是紅得刺眼。左下:是種巨蜥屬的亞州巨蜥(Monitor Lizzard),和著名的科摩多巨蜥同屬的物種。右上:很像台灣的橙斑蜻蜓(Brachydiplax chalybea)不是很確定。
上圖是這段行程入住的Bilit Adventure Lodge。有個浮台式碼頭,可隨河水高度升降。上方左側的空間是個寬敞的自助餐廳,三餐都在這裡享用。住房分散在後方的森林裡,由高架的木棧道蜿蜒到各角落的房間。
上午最後一隻鳥拍到暴風鸛,似有預感。下午一出門即下起小雨。都帶了雨具本不以為意,沒想跑遠了雨愈下愈大並颳起強風。是暴風鸛給了甚麼啟示嗎?穿了雨衣卻全身溼透,一船的狼狽相,難以言喻。瑞珍災情最慘,衣服濕了、整本鳥書更是滴得出水來,連鈔票也泡在湯裡。為復原災情晚餐都沒空享用。雨一直下到晚上,預定的夜觀也只好叫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