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在人們的印象中是[最幸福的國度],他們最先提出幸福總值的概念,也是[全球幸福指數報告]的倡導者。但她並不是最幸福的國家。按自己制定的標準在榜單上排名在第90之後。英國萊斯特大學自辦的[世界快樂地圖](World Map of Happiness)不丹曾獲得第八名,之後排名一路下滑。2016年聯合國的世界快樂報告中,不丹排名84,在利比亞、菲律賓、阿爾及利亞之後。外界開始質疑其快樂王國形象立基於嚴格的政教合一體制下的媒體與社會管制。網路與電視開放後,外界訊息大量湧入,這一叫做[幸福]的假象將逐漸瓦解。
接下來的4/2~4三天,依照ebird的紀錄點由Bumthang向東南往Yonkola前進。很長的路段都徘徊在3000公尺以上的山區。遇上天候不佳-大雪、濃霧、冰雹輪番轟擊。道路泥濘車行緩慢。記憶裡待車上的時間特別長,時間到了必須下車,各找掩蔽放水去。幾天下來沒幾張風景人物的照片。記錄到鳥的影像比例偏多。
4/2(日)約好4:30出行李。Bumthang的Kailas Guesthouse電沒來,眾人摸黑整行李。直奔Selthan山區。雪看來已經下了好一陣子。路旁、樹頂都積了不少雪。還好聽到鳥聲下車循聲找鳥。路並不太難走。
血雉(Blood Pheasant)是今天的大目標,兩三隻在陡坡上的森林下層追逐鳴叫。塊頭不小(38公分的肥雞)在飄小雪的濃霧裡還可留下紀錄。本種分布喜馬拉雅山東段至西藏、中國中、西部的山區,分化出14個亞種,體色差異甚大。這裡見到的或許是最紅的kuseri亞種。最符合血雉的名號。
行行復行行,路過幾處高山村落。房舍建築還是傳統的不丹式樣。而周邊的圍欄草地,肯定以畜牧為主的山地牧民。可能天冷生畜趕入牧舍。只見少數的牛隻在外遊蕩。
在近3000公尺的Selthan地區也是靠鵂鶹的叫聲引出不少小鳥。橙胸姬鶲(Rufous-gorgeted Flycatcher)是其一。看到這個鳥名,大家都努力的要找出橙胸到底在哪?通常都不得要領。只在牠抬頭高歌的時候,在喉胸間灰白交界的所在會露一小半圓形的橙紅斑塊。取這個名稱似乎刻意矇著鳥人來著。
鷦鷯(Eurasian Wren)是種歌聲高亢的9公分小不點。台灣的高山也能找到,叫聲也雷同。鷦鷯這一科約80餘種起源和分布均在美洲,只有這一種流浪到歐亞大陸的高山來。不丹見到是牠,台灣見到是牠,歐洲見到也是牠。到了美洲見到鷦鷯就得仔細的看細節分辨了。
喜山藍尾鴝(Himalayan Bluetail)的雄鳥算是漂亮吸睛小鳥。只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區一帶,基本上是留鳥,冬天部分降遷或短距離到印度東北及緬甸西北。台灣冬天也有紅脇藍尾鴝(Red-flanked Bluetail),以雌鳥居多。偶有雄鳥體色也不若本種鮮豔。繁殖於舊大陸北邊,度冬地南達中南半島、華南、台灣。
淡黃腰柳鶯(Lemon-rumped Warbler)柳鶯真是鳥人的罩門,到陌生地方沒有鳥導開口,一般不太敢認牠是誰?舊大陸的幾十種柳鶯幾乎都長一個樣子。這隻腰淡黃色,符合牠的名稱,鳥導說了算。
霍氏旋木雀(Hodgson's Treecreeper)圖的正當中有找到一隻鳥嗎?和樹皮顏色一模一樣,頭朝上正在往上爬。拍照的時候身旁一直有人問著鳥在哪?當時看不到,現在看圖也不太容易,傷眼!!旋木雀這一屬共有9種,多長這副模樣,身體褐色滿布條紋,都貼樹幹向上爬行。
途經3500公尺左右的埡口,路邊一片積雪,坡上掛著一條條的經幡,五彩繽紛給雪地添點顏色。在這種地方下車不為賞景,只想尿尿。沿途有不少大小不一的佛塔,應該是有道行的高人圓寂後,後人為紀念而修建的(右下)。毫無例外地也掛著長長的經幡。五顏六色的經幡上密密的印著密教的經文。
天太冷煮飯的吃飯的都覺得辛苦。雖搭上防雨雪的棚子,手拿著不銹鋼的餐具似乎都不太聽使喚,快快的填飽肚子,躲回車上去。
下到海拔較低的Sengor地區,雨稍停。橙腹葉鵯(Orange-bellied Leafbird)就在枯枝上休息。很明顯的橙色肚子。葉鵯這一科有13種都長在東南亞到南亞。約20公分大小,從背後看一律的樹葉的綠色而稱葉鵯。不同種的葉鵯額、喉、胸、腹有不同顏色的斑塊。有些母鳥就不易區別,分布區是容易入手區別的方法。
時近黃昏,雨停了。山色看起來溫暖親近。希望也能找到些親民的鳥種。
到了旅館附近路邊的雜亂林子裡也有不少鳥,印象中除了常見的紅臀鵯,樹麻雀還有普通朱雀、銹臉鉤嘴鶥和上圖的棕頸噪鶥(Rufous-necked Laughingthrush)。可惜又下起一陣大雨把人逼進Yonkola的Trogon Village旅店。
這是名叫Trogon Village的旅館,這幾天第一次住進如此寬敞的房間。晚餐後仍下著小雨。鳥導第一次帶大家去夜間觀察,心中抱著或許能加個新種的期待,不料只見到一隻巨松鼠就被大雨趕回休息。
4/3(一)雨停了,早上在Yonkola地區賞鳥。環境還不錯可沒特別的鳥種。上圖是山區的大環境,基本上大多覆蓋著森林,鳥人沿道路找鳥。右下圖遠方白色也印著經文的旗子,據說是人們為生病或過世的家人祈福而豎立,為何集中一處就不得而知了。左下是吃早餐的角落,附近鳥況不錯。
黑喉太陽鳥(Black-throated Sunbird)整隻顏色近乎黑色,沒先前的種類亮麗。這一群以花蜜為主食的種類,一般個體嬌小。本種加上長嘴、長尾也才11公分。這一地區ebird出現的地名叫monggar。
小斑姬鶲(Little Pied Flycatcher)也是個11公分的小型鳥,長在喜馬拉雅東段東至中南半島、南洋諸島。且數量普遍易見。雄鳥背側條斑明顯,腹部白色無特徵。雌鳥要分辨出來則較費思量。
金枕黑雀(Gold-naped Finch)這種小黑鳥是個人的新種,印象特別深刻。3/30在Yemai Goemba山區第一次見到,當時在背光的高枝上只有個剪影。今天停草地上專心地找種子吃。雖透過亂草小縫隙才見到。總算紮紮實實的看到拍到。牠只出現在喜馬拉雅東段南麓及雲南西部,也算狹域分布的種類。
灰翅鶇(Gray-winged Blackbird)整體是隻黑鳥。配上白色翅膀及紅色的嘴和腳。在野地裡也是色彩繽紛的種類了。好幾隻出現在餐桌上方一處平坦的草地上。早餐後在那附近大家都有斬獲。
銹臉鉤嘴鶥(Rusty-cheecked Scimitar-babbler)昨天黃昏在旅館旁亂雜林躲躲藏藏的鉤嘴鶥,今天在空曠路邊草地上翻找食物。本種和大彎嘴是近親,都有個長而下彎的嘴,也都是在密叢裡不輕易拋頭露面的種類,今天能毫無遮掩地目睹也是天大運氣。
左圖是今天午餐的場景,多次貼出吃飯的畫面,無非就是整天舟車勞頓的行程中最為愉悅和期待的時光。右下一大盤的生菜沙拉是這一路來少有的菜色。右上圖其實是吃早餐的地方,整理圖片時時間交疊錯亂了,懶得再找圖置換。
午後在一小山坳的遠處有小群血雀(Scarlet Finch),實在太遠了,為了拍照大伙在那裏蘑菇很久,還是沒有清晰的圖像。顏色確實太艷了,比血雉的紅色更血。左上角是隻黃褐色的母鳥,色調差異非常顯著。記得幾年前在雲南的高黎貢山下見過一次。
栗腹磯鶇(Chestnut-bellied Rock-thrush)和台灣常見的藍磯鶇是血緣相近的種類,只是本種分布區小了許多,只在喜馬拉雅山區至長江流域以南。藍磯鶇則西歐北非均可見。雄鳥外表只差在本種栗紅色擴到喉部。雌鳥差異明顯本種耳後有一明顯的月牙彎白色弧線,藍磯鶇則無。
冠魚狗(Crested Kingfisher)站在一條跨越溪流的電線上。距離不遠,黑白郎君的顯眼色調一目了然。沒停多久就飛離,再也找不到蹤影。這種超過40公分的大型魚狗都活動於山區的溪流附近。分布區雖廣,但數量下降快速,與人類的開發有直接的關係。多年前在武夷山記錄一次。這是第二次還拍到照片,特別的高興。
灰頭綠啄木(Gray-headed Woodpecker)是種中大型的啄木鳥,體長有32公分。上圖是雌鳥,雄鳥前額至頭頂為深紅色。本種啄木時敲擊速度超快且叫聲響亮。台灣中海拔原始闊葉林也能見到,只是數量稀少。
栗腹鳾(Chestnut-bellied Nuthatch)鳾為一群爬樹高手,利爪能牢牢攀住樹皮,在樹幹上可上下左右隨意行走,頭朝下或倒掛在樹枝下也行走自如。上圖這挺立的站姿是少見的姿態。本科29種,大小型態差異不大,全球分布。
藍喉擬啄木(Blue-throated Barbet)擬啄木是啄木鳥的近親,均有強有力的嘴喙在樹幹上鑿洞營巢。擬啄木廣布全球,分亞洲、美洲、非洲三個科。亞洲的擬啄木有35種。不同於其他地區,體色以深綠色為主,頭部則紅、黃、藍、黑,不同部位分別有不同的色塊,到陌生地區見到牠們常須拿圖鑑仔細比對。本種以頭頂的紅和喉部的藍為主調。
褐背鶲鵙(Bar-winged Flycatcher-shrike)廣布熱帶亞洲的小型鳥。看牠的名稱又鶲又鵙。讓人一頭霧水。近年的分類系統將牠歸入鉤嘴鵙科和馬達加斯加的鉤嘴鵙(Vanga)及非洲的冠盔鵙(Helmetshrike)變成本家親戚了。
緋紅山椒(Scarlet Minivet)山椒是群身材修長體色艷麗的小型鳥,雄鳥鮮紅母鳥鮮黃均相當出色。同一屬的鳥種有15個,都分布在熱帶亞洲。種間的區別常是身上顏色的斑塊形狀或大小略有差異,須小心比對。我們這一路來就紀錄3~4種。還是在台灣單純只一種留鳥。
白胸翡翠(White-throated Kingfisher)也是大型在水域捕食魚蝦的種類,看那長而直的有力大嘴便知是箇中好手。背上的螢光藍飛起來像隻大號的彩蝶。台灣不曾出現,但金門則是常見的普鳥。
回昨天住的同一家旅館Trogon Village前在村裡的雜貨店前暫停。門口有許多小朋友們玩耍,見一車陌生遊客好奇的互相盯著看(右上)。右下是群剛放學的學生,堆著笑臉和我們打招呼,讀過書的人氣質感覺就不一樣。左圖是附近的佛塔及村口的加油站。
4/4(二)今天又4:30出行李,摸黑出發。回程要經過前天的雪泥爛路,心裡不免有些壓力。爬行至約3400公尺的高山灌叢草原環境,是紅胸角雉的生息地,下車努力地找,來回數趟均沒消息。最後車掉頭再找一遍,總算聽到叫聲。上圖是一群人擠路旁緊盯著聲音的出處,望穿秋水的搜尋。
今天在Thrumshing La Pass一帶主要找尋的目標就是紅胸角雉(Satyr Tragopan)一隻渾圓穩重的大雞,體長超過60公分,體色鮮艷但多隱藏在濃密的樹叢裡。聽到叫聲等待多時,才從枝葉的縫隙裡見牠緩緩地走動,這就是今天最大的報償。角雉這一屬共5種,四種在喜馬拉雅山周邊,一種見於中國東南武夷山一帶。其名稱來自雄鳥頭上都有肉質的角,求偶時向雌性展示。
今天不下雪了,道路情況好走許多。再次通過最高點的埡口Thrumshing La Pass。急著下車找地方尿尿,右下圖小廟後面是個不錯的地方,大家輪流往斜坡上走去。
雖然天色仍陰沉,至少沒雨沒雪。山谷裡枯樹上停一隻北雀鷹(Eurasian Sparrowhawk)距離遠且只看到背部,一直對著圖鑑想把牠坳成獵隼,在單筒裡多角度比對還是最常見的小型猛禽-北雀鷹。
又是午餐的場景,這回大家都無法安心吃飯。一旁一直有大群的烏鴉及喜鵲對桌上的食物虎視眈眈。拋出一點殘羹馬上圍來大群搶食,這餐難得的與鳥共食。左下是伙伕們裝食物的道具。不同大小形狀的竹編籃子看來很實用。
餐桌旁搶食的巨嘴鴉(Large-billed Crow)群,等得不耐煩了還大聲的嚎叫。烏鴉聲音都熟悉吧!真是逆耳,但聽不懂說些啥忠言。
黃昏下到Bumthang毫不例外的順著河邊掃瞄,還是找䴉嘴鷸(Ibisbill)。這種槓龜的情況很多次了 大家不以為意,邊走邊聊。還好瑞珍落在最後細細地找,才發現淺灘急流中的牠悠哉地覓食。從第一天找到第八天終於開掛了。
上圖:繞河的另一邊沒經Bumthang大街的方向回旅館的路上隨拍。下圖:入住的Kailas Guesthouse的庭院和房間內部的陳設。庭院不小,房間也不小,海拔高內附燒財的暖爐。人累了嫌麻煩,沒點火取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