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一次不丹是個奇特的國家,1971年在印度的同意下加入了聯合國,但在全球近200個國家裡只和54個國家建交。聯合國的5個常任理事國和不丹均無正式的外交關係。也是全球唯一與中華民國及中華人名共和國均無邦交的國家。有點想不通這種奇特的國際關係與國民的幸福指數相關嗎?
接下來幾天的行程從環境來說都沒多少差別,每天都由住處爬升到約3000公尺高山,再下到適合過夜的溫暖地區。一早摸黑出門都裹著所有的冬衣,抖擻著上山,下午衣服再一件一件的剝下來,天天來回的玩這種遊戲,幾天下來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了。
3/30(四)由Punakha上到Yemai Goenba的山區賞鳥,這個早上天候陰霧涼爽,鳥導不停地撥放鵂鶹的聲音,引得一眾的小型鳥緊張兮兮地圍著聲音活蹦亂跳,吃早餐時鳥群也在身邊環繞,有些食不知味。看的拍的都手忙腳亂。翻翻相簿竟然一張賞鳥或環境的影像都沒留下。以下是幾張在Yemai Goenba山區拍到的小鳥。
灰頭鶲鶯(Gray-hooded Warbler)是個10來公分的小不點。和所有的鶯類一樣,從不停歇的四處跳動找小蟲果腹。清晨霧裡追牠,有些運氣也費一番功夫,只能有聊足辨識的影像。
青背山雀(Green-backed Tit)這和台灣出現族群不論叫聲、長相、行為模式都一模一樣。在眼前不停地圍著錄音機翻飛尖唱。趁牠跳開前按了幾下快門。
火尾希鶥(Red-tailed Minla)也混在緊張的小鳥群中。本種約14公分大。是Minla屬裡唯一的成員。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至四川、雲南一代。分布區內是常見鳥種。上圖尾羽外側火紅色是雄鳥,也是牠名稱的由來。
綠尾太陽鳥(Green-tailed Sunbird)太陽鳥是一群以花蜜為主食的小型鳥,長而彎的嘴喙適合深入花冠底部吸食花蜜。雄鳥多有豔麗鮮亮的色澤。生態區位和美洲的蜂鳥一樣。這隻雄鳥身上的黃、紅、藍很顯眼,反而安在名字上的綠尾並不突出。
古氏藍喉太陽鳥(Gould's Sunbird)這種太陽鳥算上長嘴及長尾才10公分大小。下方是隻母鳥,假如單獨出現常猜不出是誰家媳婦。雄鳥則紅黃出色顯眼,名稱卻以不明顯的藍喉來塘塞。想來這一幫鳥類學者也有辭窮的時候。
白喉噪鶥(White-throated Laughingthrush)在相對應的環境,台灣有一個牠的親兄弟,是種稀有難遇的特有種。而在不丹牠們則成群結隊遊蕩覓食,有時遇上上百隻的大群體,感覺身價跌了許多。比起台灣的兄弟頭頂也褪色不少。
紅腹咬鵑(Ward's Trogon)從到不丹賞鳥開始只要到中海拔森林,鳥導就不停播放紅腹咬鵑的聲音,能否找出來給客人看到好像關乎鳥導的聲譽和地位。找到牠時鳥導一臉緊繃的肌肉總算鬆了下來。還悄悄問是Lifer嗎?看我搖頭似乎有些失望。本種分布不丹、印度東北至大陸西南角,這種地方較少有人前去。相信西藏的墨脫也會有牠的存在。
就在那林子裡方尾鶲(Gray-headed Canary-flycatcher)也同時現身。這是特別的一個科,中文有幾種稱呼-鶯鶲、靈仙鶲或鳳頭鶲、方尾鶲。6種在非洲,3在亞州。本種偶而也飄洋過海到台灣被記錄到。
黃眉林雀(Yellow-browed Tit)是種才10公分大小的橄欖綠色山雀。一般在樹頂高來高去。被鵂鶹叫聲引到低枝來,難得的無遮擋畫面。全身一致黯淡的綠色 ,除了翹個不太明顯的小羽冠,沒其他特色。
入住的Spirit Village Lodge大門前河邊這隻鸕鶿(Great Cormorant)還在晾乾翅膀,車上拍張照片,下車後人多馬上給嚇飛了。
單獨一隻白腹鷺(White-bellied Heron)在遙遠的對岸,勉強留下一份紀錄照。白腹鷺是極度瀕危的物種,僅生存於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麓有森林的河流地區。不丹、阿薩姆及緬甸北部等局部區域。目前其食性、繁殖、遷移等生物學知識均付闕如,Handbook上對牠的描述也僅寥寥數語。
漁鷗(Palla's Gull)是隻近70公分的大型鷗。繁殖於中亞、蒙古等分散的點狀地區,印度洋周邊度冬。也曾有偏離航道的個體在台灣被記錄過。春天前往繁殖地經過不丹給碰上也是運氣。老人站怪手上正巧從眼前飛過。頭、嘴的色澤已是成年的繁殖羽。
跨越河床的電線上停了隻魚鷹(Osprey)從名稱就知曉牠是捕魚高手。也是分布最廣泛的猛禽之一。台灣的大型湖泊、溼地也有牠的蹤跡,尤其是度冬期。
河邊和白腹鷺混了許久,開始搭車上山,路旁的斑頭鵂鶹(Asian Barred Owlet)被眼尖的鳥導瞥見,難得在白天見到貓頭鷹,大家又是一陣狂拍。貓頭鷹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副萌呆的模樣,牠也極度配合,上車離開了牠還原地目送這群遠道來的鳥人。
岩鷚(Alpine Accentor)和合歡上的岩鷚是同種。 一部分族群趁冰河期台灣與大陸相連的時期流浪到台灣,冰河退後往高山撤而成了孓遺物種留在台灣。上圖的個體是本來留大陸塊沒遷移的族群。
黑冠山雀(Rufous-vented Tit)10餘公分的山雀,身上灰黑頭上翹個小羽冠,外型與煤山雀酷似。明顯的差別是翅上無翼斑。站杜鵑花上高歌,卻因身體的色調與背景的灰暗天色相近,而影像並不突出。
粉紅胸鷚(Rosy Pipit)一身的黑褐斑紋,停棲在乾黃的枯枝堆上,像有隱身術一樣,同伴指了半天才找出來。鷚是一個種類繁多極度相似不易分辨的族群。本種胸前略帶粉紅算是明顯的特徵。牠繁殖於中國西部至中亞、北印度等高山地區,可高至融雪線的邊緣,都活動於短草地,非繁殖期會降遷到2000公尺以下山區。
這一天在高山上遇到下冰雹,天氣寒冷。黃昏下到Trongsa的Tendrel Resort。海拔也有2500公尺左右,加上雨下個不停而覺得更冷。入住山坡後方最高層的房間還得穿雨衣下到餐廳吃飯,讓人記憶深刻。卻沒有人留下一張這個Resort的照片。
4/1(六)一早天陰小雨。幫忙搬行李的服務員指著外牆上的旋壁雀,天色仍暗只拍出個黑影。隨後走到Resort下方,沿公路賞鳥。都是一再見到的山雀、噪鶥...。瑞珍發現坡下草地裏有一對黑鷴(Kalij Pheasant)。這大雞在車行的路上見了幾次,都引起一陣騷動。遇到母雞印象中還是第一次。
黑鷴(Kalij Pheasant)顧名思義雄鳥就是一身黑羽衣。早年的分類系統和中南半島、華南一代的白鷴列為同一種的不同亞種。泰北山區是兩個種的交會處。哪裡可以見到中間型族群。背上白色偏多,有些個體腳還帶紅色。
心心念念的棕尾虹雉(Himalayan Monal)就在寺裡通道上逛大街,最後在廚房下方的雪堆裡翻找食物,一群人相機的快門聲並沒驚動牠。這70公分大的彩色大雞感覺有點卡通很不現實。不夠中名用虹雉來稱呼倒甚為貼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