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20250923~1004_西南澳賞鳥行(6-尾聲)_Corackerup Nature Reserve-Bremer Bay-Cheynes Beach-Dryandra Woodland-Perth(Maylands Lakes)

這個西南澳的行程真的走到尾聲了,雖然還有三天。但得發不少時間在回程的路上。接下來的日子看的鳥種類一再重複 ,還想要看的新鳥剩沒幾個。環境也大體相近。鳥種、環境照片都大量縮水。因此三天行程擠成最後一篇結尾。










剩下的三天,仍以切因斯海灘(Cheynes Beach)為基地,往東北方內陸的Corackerup Nature Reserve保護區找幾個明確的新目標。然後再向西北走內陸到一個特殊的按樹林Dryandra Woodland,有個重要的特有種待找尋。最後回伯斯找不一樣的餐廳吃吃喝喝,晚餐後搭機返台。結束這一趟難忘奇特的西南澳賞鳥。



10/1(三)從住宿點開了約兩個小時的車來到乾燥的Corackerup自然保護區。走進能開車的寬土路。上圖是這段路的折返點。這條路有許多這種沒有主幹的大灌木型桉樹(Mallee)。它左側的土堆就是以此樹為名眼斑塚雉(Malleefowl)用以孵卵的發酵巢塚。鳥導不讓靠近,擔心主人就在附近會驚擾了牠。



這個保護區鳥聲很熱鬧,先找到第一個目標紫嘴吸蜜鳥(Purple-gaped Honeyeater)。外型就是尋常吸蜜鳥的模樣。望遠鏡裡可見沿嘴角有一條紫色略突起的肉質條紋。牠是澳洲南部局部Mallee樹林裡的特有種。



藍胸細尾鷯鶯(Blue-breasted Fairywren)。這種鳥生性害羞隱密,不易觀察,通常只能瞥見牠們在灌木叢中鬼鬼祟祟地活動。保育上認為無危,但並不常見。偏愛荒原和較乾旱林地。早年曾被認為是雜色細尾鷯鶯(Variegated Fairywren)眾多亞種之一。主要在地面覓食,捕食小型昆蟲。



金嘯鶲(Golden Whistler)嘯鶲科是華萊士線以東的鳥種。而本種也分布廣泛,有數十個亞種。有些亞種被認為是獨立種。分類地位各家看法不一。本種在澳洲數量普遍。棲息於各式林地,偏好茂密森林。以漿果、昆蟲、蜘蛛等小型節肢動物為食。



栗腰藪鴝(Southern Scrub-Robin)牠是澳洲特有科鴝鶲科的成員。出現於南部半乾旱地區的桉樹林和荒原。全身大部呈灰褐色。腳相對較長。常在其棲地的地面跳躍,找尋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牠跳到路中央太吸引注意力,而漏失一種灌叢中的怯地刺鶯(Shy Heathwren)。任何事情有得就有失,沒看到的就當放生了。



再回到步道的出口處。折返點看到大塚巢的本尊眼斑塚雉(Malleefowl)慢慢地橫越步道而過。可惜走在後頭的同伴無緣目睹。牠們棲息在南澳洲半乾旱的小桉樹叢林。只有三個相互隔離的族群。在保育上是易危物種(Vulnerable)。外來的赤狐捕食及火災持續破壞棲地並破碎化造成其生存危機。



在Corackerup自然保護區找了幾個重要目標,再開車換到一處叫Bremer Bay的更乾燥的環境。步道盡是細軟白沙。兩旁盛開著熱鬧的小花。太陽好大,因空氣乾燥不覺得熱或悶。步道一邊有長長鐵網圍籬。像是個小型飛機場。走一小段路,目標鳥很配合地出現在路旁灌木上。



黑喉鞭鳥(Western Whipbird)也是此行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澳洲西南部有幾個分散的族群。有時被分為黑喉鞭鳥和白腹鞭鳥兩種。一般棲息於乾燥的密灌叢底層。多在地面或低枝等隱密處找昆蟲或蜘蛛等小蟲覓食。今天鳥導播放錄音。很神奇地跳到枯枝上和錄音對唱。大家看足拍夠,隨即回頭走人。一等一的效率。



這株開白花的灌木,花的排列稀疏有緻。據稱這種花的花蜜量少,生產出的蜜價錢特別貴。



沿白沙步道鐵線圍籬兩側,有看不到盡頭的長排紅色小花佔滿整個視野。看似某種含羞草科的小球花序。看完鳥順手拍幾張慢慢欣賞。 



下午過了3點才回到切恩斯海灘,約了4點半出門。沒休息就在附近自己找鳥。有看過的火尾雀、細尾鷯鶯等。林銅翅鳩(Brush Bronzewing)也在附近草地活動。鳩鴿類主要是素食者,來回在地面找尋各式種子,也會吞食小石礫幫助消化堅硬的種子。



右下:房間窗子外,不時可見袋鼠在啃食嫩草,草皮如此平整,牠們應該也有些功勞。左上:草皮的某些角落長滿了開紅花的酢漿草(Oxalis),點綴在茵綠的草地上。左下:路旁昨天等噪藪鳥的地方,又聽牠狂叫。這次除了耐心加上運氣,終於在紀錄上札實的記了一筆。右上:地點名稱的切恩斯海灘指的就是這裡。海上可見到鯨豚,噪藪鳥就在後方的防風林見到。



行蹤像鬼一樣的噪藪鳥(Noisy Scrub-bird)就在這條路的兩旁來回竄跳了數次。每個人都看到了。這樣的經驗羨煞許多來過澳洲了鳥友。阿國動作快,拍到個鳥影。說看到這種鳥,需要有圖有真相。更神奇的是歐兄拍到更清晰的全身照,人人都豎起大拇指稱讚。



一夥人說說笑笑滿意地往回走。昨天見牠匆匆跑過的褐鵪鶉(Brown Quail)。今天在夕陽的餘暉裡慢慢逛大街。肥嘟嘟圓滾滾,看來氣質高貴優雅。



天將暗,又在電線上追到兩隻紅耳火尾雀(Red-eared Firetail)。右側那隻腹部有些大白斑點。看來稍成熟些,只是紅耳斑還沒出現。結束滿意的一天。回阿國房間對鳥名錄,順便吃外帶的晚餐。



10/2(四)一早往西北出發,目的地是3.5小時車程外的Dryandra Woodland。這個點有個至今仍未找到西鵙雀要努力。右上:和上段路相同,種著望不到盡頭的油菜花。右下:跟斯特靈山一樣也是滿地的野生蘭花。左圖:Dryandra Woodland的環境樣貌。上層是稀疏的桉樹林。地面是矮矮的草灌。中層空蕩蕩的,直覺像缺了甚麼不完整的感覺。桉樹過一段時間會脫落一層外皮,因而見不到我們熟悉的著生植物,蔓性植物也少見。蘭科植物種類很多,全是地生蘭。這種乾旱樹林的特色,孕育出高比例的特有種。剩下個西鵙雀認真的找吧!鳥導看起來有些心急?



躍闊嘴鶲(Restless Flycatcher)這種澳洲常見的王鶲科鳥種,卻在最後兩天才看清楚。除了沙漠地區外,差不多整個澳洲都有分布。適應於各種生態環境。冬季南部和東南部的族群會向北遷移。主要昆蟲、蜘蛛、蜈蚣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褐背小鶲(Jacky Winter)是廣泛分布於澳洲及新幾內亞的鴝鶲科小型鳥。上身灰褐,腹部白色。說不出有啥明顯特徵。只有白色的外側尾羽扇動時醒目易見。喜歡停棲於光禿禿的樹枝或棲木上,如上圖。邊搖著尾羽邊發出叫聲。



在桉樹林裡來回走了不少路。午後1點開了40分鐘的車回到鎮上吃飯。上圖:同一條路,同樣的整片黃花,填滿所有車窗的視野。下圖:地面上依然到處都開著小型蘭花。開始小心翼翼的怕踩到它。有些地方實在長太密了,只能閉著眼睛走過去。



灰鵙鶇(Gray Shrike-thrush)體型中等,體色樸素。是嘯鶲科的成員。牠擁有非凡的鳴唱天賦。學名的種小名稱harmonica(口琴、和諧的...),歌唱本領是早被肯定的。牠通常在地面覓食,食譜包括昆蟲、蜘蛛、青蛙、蜥蜴,有人觀察過以腐肉為食。偶而吃果實和種子。



草地上一團乾草似的短吻針鼴(Short-beaked Echindna)慢條斯理的埋頭在淺土裡找吃的。牠們生活在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等地森林中,周身有刺,有強壯的前肢和爪子,能快速有力的挖掘。冬天會深度蟄伏和冬眠。和其他單孔哺乳動物一樣,也產卵繁殖後代,幼體沒長出刺之前住母獸的育兒袋中。

最後一個晚上住鎮上一家Narrogin Hotel。沒特別印象,只注意被交代的,明天一早退房出門前要準備好晚上登機的行李。



10/3(五)6:00帶著Hotel準備的冷麵包,直接再趕到Dryandra Woodland。為最後一種鳥繼續奮鬥。上圖是該片林地的看板。介紹它的歷史來歷及其豐富的內涵。

剛進入林地,遠遠的見到一隻叢石鴴(Bush Thick-knee),下車追了一下,可惜跑遠了拍不到。



一群人在Dryandra Woodland裡東奔西跑,心越急越覺得希望渺茫。鳥導嘴巴裡時不時的唸著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偏偏Shrike-tit可能近在眼前,也可能遠在天邊。沒鳥就拍點植物吧!花都很特別,腦袋裡只裝著鳥,無心深究。右下是叢群聚的蓬草樹(Grasstree),難得好幾株長在一起,這些看起來矮矮的樹,年齡應該比我這老人家還老。



蜂虎科是廣布舊大陸地區的中型艷麗類群,科內約30餘種。而彩虹蜂虎(Rainbow Bee-eater)是澳洲唯一的蜂虎科成員。顏色鮮豔,體型纖細。中央尾羽特別長。腳細小胼趾(部分腳趾相連)。飛行能力強,以追捕飛行的昆蟲為食。蜜蜂、胡蜂、蜻蜓、飛蛾...都是捕食對象。



白眉彎嘴鶥(White-browed Babbler)是澳洲的特有種。一般繁殖在南回歸線以南。棲息在高大森林中。偏好於底層活動。以小型動物包括昆蟲、蜘蛛、甲殼類及小型兩棲爬蟲類為食。繁殖行為行一夫一妻制,也會組成合作繁殖群體。另也有幫手協助撫育幼雛。



圖右:找鳥過程見到不少想火山口模樣的蟻丘,約5公分高,顏色紅棕,很顯眼特別,但並沒見到螞蟻活動。一株長得像木麻黃的大灌木,開出長串鮮紅色的花朵。懷疑是不是它的雄花序。



過中午來到伯斯城裡,找了家廣東館子-德興烤鴨吃午飯。生意興隆高朋滿座。素食的有炒飯和青菜。東方口味吃起來就是順。不喝它們提供的茶水,想要壺白開水還要另外加錢,這小事讓人留下印象。



飯後到附近的這家K-mart敗家一番。每個人都買些伴手禮回家。最年輕的阿國幫大家把戰利品扛到車上(右圖)。進洗手間,第一次遇到不分性別的廁所,早聽說過,老人還是首見(左圖)。



這次西南澳之行原來約定吃完午餐結束,直接帶到機場候機。而班機是夜裡10點。阿國央求Louis多帶一個行程,阿國請大家吃過晚餐再進機場。這是市郊的Maylands Lakes小保護區。步道兩邊各一個獨立的湖,叫Lake Brearley & Bungana。四周建築物逼近湖邊。有些常見的鳥種。



進保護區的草地上,有隻長頸龜(Oblong Tuttle)在草皮間的黃沙挖個洞,正在產卵。上圖是產完卵往草叢爬的過程。很奇特的是脖子和頭的長度明顯的比背甲還長。很好奇,遇到危險要龜縮的時候,不知要縮到哪裡去。



紅垂蜜鳥(Red Wattlebird)這種澳洲南部的特有種是此行最常遇到的鳥之一。牠是大型的吸蜜鳥。顧名思義以花蜜為主食。最大特徵是頰部的大白斑及頸側醒目的紅色肉垂。另一行為特徵是有極強的領域性,會攻擊比牠大型的鳥類。為捍衛花蜜來源,也會與同類大打出手。驅逐是展示牠優勢的行為。



澳洲紫水雞(Australasian Swamphen)廣布整個大洋洲。在澳洲數量普遍,水域環境均能見到。有獨特的藍紫色羽毛和醒目的紅色額盾。以水邊的草莖、嫩芽為主食。更特別的是多隻雌雄群體組成複雜的多配偶婚配。並共同產卵在同一巢中,共同撫育後代。是種罕見的繁殖方式。 



鵲鷚(Magpie-lark)是澳洲、帝汶及新幾內亞南部的強勢鳥種。雌雄均為黑白相間的羽色,但花紋不同。雌鳥喉部白色,雄鳥則為黑色,並有細眉紋。是肉食性鳥類,捕食各種小動物。能適應廣泛的不同棲地,包括人類活動的環境。農業極大的擴張了牠的生存空間。築泥巢於橫木或電杆上。具有強領域性,常驅趕比牠大型的鳥類。



晚餐挑了一家日本料理店,時間沒到就在門口等開門。門口有個台灣女孩也在此等開門,原來生意這麼火?交談之下,她是第一天來此店工作的。裏頭還有幾個台灣年輕人也在此打工渡假。進店裡就感覺親切許多。阿國為兩個素食者誤訂加柴魚的豆腐,她們很爽快地就退換了。意外的是年輕的日本女孩,沒聽懂素食的老式日語[精進料理],換成英文才聽懂。

黃昏直奔機場,和來時一樣飛新加坡轉機回台北。回顧這特別的賞鳥行程。鳥導預告的至少160種,我沒達成差了5種,眼睛不中用使然。心目中的生涯鳥種希望有30種,結果打了9折,還算可以接受。除鳥外還見到了西南澳獨特的地景、植物,尤其蘭科、有袋哺乳動物.....不一而足。兩個字-[值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