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澳賞鳥行程從日期看已走了一半。而重要鳥點只剩兩個。到目前的希望鳥種收了18個。餘下的難度越來越高。今天(9/29)還有半天時間留在斯特靈山(Stirling Ranges)補補漏掉的種類。後半天轉向更東南方海邊的切因斯海灘(Cheynes Beach)在那裏停留3天。隨後向西北方向走回伯斯(Perth)。想一想好像開始想家,行程就快要結束了。
斯特靈山整體是乾燥的黃砂生境。主體外觀的稀疏樹林大多是按樹林(習慣俗稱的尤加利),走在林下並沒有進森林的清爽感覺。散發出的桉油氣味類似鎮定劑。氣場有點緊緊悶悶(純屬個人反應)。還好林下生長的草本及灌木,尤其鮮豔明亮的花朵讓人暢快許多。調和不少緊悶的氛圍。
而切恩斯海灘(Cheynes Beach)則全然不同的環境。基底是細軟鬆散白沙,成林的大樹面積及種類均較疏散。大灌木開著花形特殊的大花。
9/29(一)早餐仍在阿國房間享用。除了沙拉、雞蛋外,消掉昨晚剩的一堆披薩。上半天還留在斯特靈山渡假村繼續找鳥。左圖:辦公室前的花壇,種了一片[麥桿菊],晨昏縮成小小的花苞,太陽的熱度把露水蒸乾,花即燦爛的綻放。右圖:餐廳前一株桉樹,超過5公分的下垂大紅花,能不停下腳步多看兩眼嗎?上方有個鐘形的嫩果。不少桉樹的木質成熟果實都可當擺飾的小品。
渡假村內開車速限僅8公里。不少路旁在明顯角落立了頗具創意的大牌,提醒司機們放慢速度。
上圖是斯特靈山渡假村賞鳥的大環境。看到的樹幾全是桉樹。枯枝老幹隨處橫倒。聽到鳥聲常直接穿越其間。右上像是渡假村的邊界。鐵絲網圍欄內為大片的草場,惟少見牲畜倘佯草地上。曾多次守候圍欄邊等澳洲鵪鶉(Stubble Quail)現身,始終沒能如願。右下圖是我們住的房間和一路使用的車輛,Louis、阿國各開一輛。
黃腰刺嘴鶯(Yellow-rumped Thornbill)約10公分的活潑小鳥。分布於澳洲大部分地區的草原、灌木叢及森林中。以小型昆蟲為主食。比較特別的是繁殖期間常有巢外幫手協助。是個澳洲特有種。
棕短嘴旋木雀(Rufous Treecreeper)是澳洲西南地區的特有種。腳趾發達,經常攀爬在桉樹粗糙的樹幹上找尋縫隙間的昆蟲等食物。今天在這裡出現算個意外。最後一個更內陸的鳥點數量非常普遍。斯特靈山是較少紀錄的地方。
白眉翡翠(Sacred Kingfisher)以藍綠色為主的中型翡翠。分布廣泛,印尼以東至南太平洋諸島皆有紀錄。以紐澳地區數量最多。是種森林性的翠鳥。主要捕時多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小型脊椎動物亦在菜單之中。全球數量有增加趨勢,無保育危機。
當地的樹毛腳燕(Tree Martin)數量眾多。常成群穿梭林間或開闊草地。繁殖區主要在澳洲,南緯20度以南。冬天往北遷移度冬。範圍均在華萊士線以東。
離開斯特靈山往南過程,經過另一鳥點ebird紀錄是Formby Nature Reserve。也是類似的桉樹疏林環境 。林下以禾草為主,少見花朵漂亮的奇花異卉。漂亮的鳥倒是見到幾種。
環頸鸚鵡(Australian Ringneck)澳洲常見的中型綠色鸚鵡。是特有種。食物範圍多樣,包括花蜜、昆蟲、種子及水果等。有時吃果園裡的水果,而被農民視為害鳥。西南部的亞種因引進的彩虹鸚鵡造成嚴重的巢位爭奪而受害。故而彩虹鸚鵡被列入野外清除名單。
赤紅鴝鶲(Scaret Robin)是百看不厭的可愛小鳥。多棲息於桉樹林,偏好林下以草和灌木為主的開闊地。冬季偶會進入城市棲息。以昆蟲、蜘蛛等節肢動物為主要食物。 覓食行為會依季節調整。春夏常從樹皮和樹葉捕食獵物,冬季主要在地面覓食。
紅帽鸚鵡(Red-capped Parrot)是在澳洲西南角侷限分布的特有種。生活在森林、農田及城市公園等環境。食性偏向草食性。尤其依賴數種也僅分布於澳洲西南的桉樹的果實。也吃花和莓果,偶見食用昆蟲。
Formby Nature Reserve自然保護區的草地上,出現約20公分寬的裸露路徑。鳥導稱這是螞蟻走出來的高速路。所有的草根、雜物完完全全的清除乾淨。循著這條路走到末端,有個大蟻丘。一個約兩米直徑的圓形裸露地。上面沒有任何植被生長,地面略為上突。當時沒見螞蟻在路徑或蟻丘上活動。想像不出大軍出動時的奇異場面。
灰胸鴝鶲(Westerm Yellow Robin)是澳洲西南的特有種。生活於開闊桉樹林、近海灌叢。大多以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通常活動於低矮的枯樹幹間。而絕大多數時間在地面覓食,再回到附近低樹枝休息。
黃喉礦鳥(Yellow-throated Miner)是澳洲分布最廣的吸蜜鳥,有一別名叫黃喉吸蜜鳥。其實喉也不黃。長相與八哥有幾分相似,Miner聽起來也很像Myna。名稱好像為了來呼弄鳥人的。是個澳洲特有種。活動於乾旱及半乾旱地區的開闊樹林。以花蜜、花粉、小型無脊椎動物及種子為食。
公園外路上的溼地裡這一對紅頸高腳鷸(Red-necked Avocet)正表演著求偶舞。喙部交叉、鞠躬並把頭頸壓低。南半球春天的景象。是澳洲廣布的特有種。常隨雨量變化遷移尋找適當的棲地。偏好鹹水或半鹹水。
午餐回老地方,斯特靈山渡假村的餐廳。這回大家學乖了,點的份量正正好,分攤著全吃完,是這一路少有的現象。出發後鳥導照例再去買些接下來三天在切恩斯海灘(Cheynes Beach)的早餐,大多是吃不膩的澳洲菜。
一路南下的過程,之前常見的大片草地牧場,這一段路幾乎全被油菜花所取代。黃燦燦的一眼望不盡,也是養眼的景色。油菜子也是澳洲重要的外銷農產品之一。左下:是種黃色的中型地生蘭花。學名Caladenia flava。英名為Cowslip Orchid。中名有人稱[淡黃裂緣蘭],也是澳洲西南乾燥環境的特有種。
黃昏來盜切恩斯海灘(Cheynes Beach)。在海邊的南洋杉頂上,這隻魚鷹(Osprey)正大快朵頤的享用晚餐。
左圖是切恩斯海灘一帶數量龐大,花朵顯眼的兩種花色不同的的斑克木(Banksia sp.,山龍眼科的一屬。絕大多數是澳洲的特有種)。花朵大、花蜜量多。常吸引眾多小鳥流連徘徊花上。右圖是一早在斯特靈山拍的蘭花。均為Caladenia屬的成員。本屬澳洲西南是它們的種原中心,可能超過300種。左下是Caladenia falcata,英名稱Fringed Mantis Orchid。有人叫它腺唇蘭,也有直接叫它流蘇螳螂蘭。產於西澳地區,能吸引特殊昆蟲授粉。右上:也是同屬的蘭花之一。學名Caladenia longicauda ,英名稱 White Spider Orchid,萼片、花瓣都白色細長,有用蜘蛛蘭稱呼它的。更有人以學名直譯為[長尾卡拉德尼亞蘭]。
入住切恩斯海灘(Cheynes Beach)的Caravan Park。大多遊客都開著露營車來。像我們這樣住套房的算少數,房間是種家庭房,可住6個人。大招牌前面靜靜地蹲一對袋鼠。初看像兩個裝飾用的雕塑。走近了居然跳走,有點搞笑。
這一帶非常多盛開的Banksia,中名直譯叫斑克木,是山龍眼科的成員。英名稱Australian honeysuckles。想必有豐富的花蜜。黃翅澳吸蜜鳥(New Holland Honeyeater)站花上痛快的吸食。很多地方可見這樣的花鳥圖。
9/30(二)提前早餐先到海邊找Scrub Wren。叫聲就在腳邊,卻硬是看不到。從昨天下午開始為牠消磨不少時間(左上)。接著回頭上後方的山坡,是一處叫Arpenteur Nature Reserve的自然保護區。整個山丘由巨石及白細沙組成。沒見多少大樹,盡是小草和灌木叢。坡面長草,走起來還容易。車道上則為厚厚的軟白沙,走起來頗費力氣。
9/30一出門,房前木樁上就站隻斑絲刺鶯(Spotted Scrubwren)。邊搔首弄姿,邊高聲鳴唱。與兩天前在灌叢間鬼鬼祟祟的行為,想像不出是同一種鳥。一站超過五分鐘,木樁上許多牠拉的鳥糞。應該是在地的主人。
草地上露營車旁普通銅翅鳩(Common Bronzewing)悠閒的找早點吃。角度對、光線好能清楚可見翅膀上有銅綠光澤的翼覆羽。頭部的色塊與紋路也像是刻意修飾過的裝扮。
上後山有個Waychinicup National Park的招牌,ebird的紀錄卻是Arpenteur Nature Reserve(右上)。反正有鳥就好,地點名稱無須計較。左上的白花很奇特,不知姓啥名誰。左下是當季盛開的Candle Banksia,也是吸蜜鳥的最愛。右下:大家熱烈的討論剛看到的好鳥。
西棕色刺鶯(Western Bristlebird)是這個上午最重要的目標。 侷限分部澳洲西南角小區域內的特有種。生性害羞隱密,不易觀察。鳥導播放鳥音才好不容易找到牠。一般藏身於沿海荒原茂密的植被中。族群稀少,列入CITES二級瀕危的名單中。
在澳洲走了許多氣場悶悶緊緊的桉樹林。今天在Arpenteur Nature Reserve自然保護區,沒有大樹林,滿山長滿熱鬧開著奇特花朵的各式灌叢。眼界廣闊舒服。尤其山頂上那堆巨石,造型好看之外,自己覺得它氣場很好,每走幾步就不自覺回頭再看它一眼。
整段路的鬆軟白沙中,到處開著醒目奇特的花朵。無暇深究這些小灌木的名號。走在其中就是很休閒輕鬆的氛圍。早上共走了18,000步。雖然有點超出負荷,精神還是很好。
西垂蜜鳥(Western Wattlebird)是只分布澳洲西南部的中大型吸蜜鳥。這個特有種通常棲息於灌木叢和乾燥的沿海林地。多次見到牠出現在開花的斑克木(Banksia)上,非常活躍且叫聲粗曠響亮。牠以花蜜、果實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因此成為重要的植物授粉者。有助維持完整的生態體系。
Cheynes Beach的Caravan Park套房前的花壇開滿讓人無法忽視的大朵鮮艷花朵。左上:像是鴉片的花卉栽培種,有個迷人的中名叫虞美人。左下:小小的植株上開出大大的紫紅色花,它是錦葵科,和扶桑同一家族的成員。右下:是種栽培廣泛的唇形科香草植物。在這裡花也開得特別大。右上:像是種灌木型的紅瓶刷子,密密的鮮紅花朵近看有些嗆眼。
午休過後出發前,沒休息的瑞珍找到了紅耳火尾雀(Red-eared Firetail)。這梅花雀科的澳洲特有種在每個人的希望名單裡都排在前頭。牠棲息在西南部茂密濕地植被裡。常在密枝葉裡快速隱密的活動。成鳥腹面有明顯的白色斑點。嘴喙、耳羽及尾上覆羽是鮮艷的深紅色。可惜我們幾次都只見到如上圖的亞成鳥。
午後開了好久的車來到Lake Sepping。大家心裡多明白濕地的鳥共通性很高,無非是為Trip list灌些水。鳥導說有人晚上想吃頓中國餐才跑這一趟,當場無言。上圖是Lake Sepping的水邊步道。黃昏來運動和散步的附近居民不少。環境還不錯,鳥也不少,就是到處都有的種類。
一到Lake Sepping只見滿天飛舞著簑頸䴉(Straw-necked Ibis)這種60幾公分的大鳥。成鳥脖子長有獨特稻草狀羽毛,頭部裸露黑色,嘴長而下彎。身上羽毛具彩虹光澤。喜棲息於淡水的淺水濕地、耕地牧場等潮濕草地。隨乾溼季節會不規則遊蕩找尋適合棲息地。分布在澳洲及新幾內亞。
澳洲䴉(Australian Ibis)在Lake Sepping也為數眾多,走在步道上隨時可見牠飛越頭頂。也偏好棲息水邊,包括潟湖、濕地、沼澤及河岸灘地。外表體型與台灣的外來種-埃及聖䴉非常相似。自印尼的摩鹿加群島西至索羅門群島均有牠們的身影。
藍輝細尾鷯鶯(Splendid Fairywren)又出現在湖邊的大樹上。這種百看不厭的漂亮小鳥每次相遇都會拿著相機緊追。卻因快速跳動常不得要領。此行紀錄了4種細尾鷯鶯,只有這種之前見過的一再的遇見且能拍到照片。再次見到還是很開心。
Lake Sepping的湖面上,最顯眼的游禽非黑天鵝(Black Swan)莫屬。牠是澳洲廣泛分布的特有種。身長超過一公尺,全身黑色紅嘴顯眼。飛行時翼尖白色。雛鳥灰白色。牠們是以藻類和水草為主食的素食動物。偶而也會在陸地上笨拙地行走覓食。
左圖是Lake Sepping的另一段步道,都繞著湖邊走。右上是湖邊遠眺的城鎮,規模還不小,有幾條熱鬧的街道。近處湖裡游禽不少。右下:晚餐熱鬧的中餐廳,菜亂點一通,想不起來吃了甚麼,應該是沒啥特色。餐後下起不小的雨,到停車場要一小段路。到底是司機去開車來門口接,或者大家淋點雨跑車上。兩個開車的又意見不一。還好英文不靈光只半聽半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