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20240120~0214_再訪南美洲第二大國-阿根廷的鳥類(5)_Juramento Canyou--El Tunal Dam--Joaquin V. Gonzales

 這一趟阿根廷的行程前半段在西北部安地斯山區走了Tucuman、Salta、Jujuy三個省份,Tucuman 區域最小只用了3天。面積最大的Salta遊歷時間也只用了4天。餘下的6天都在最西北鄰近波利維亞的Jujuy省,顯然這個區域的環境和鳥種均相對的豐富多樣。










在Salta最後這兩天賞鳥的地方走在乾旱炎熱的Chaco 環境,樹木是帶刺的豆科槐樹類。矮小的也是仙人掌和葉子也帶刺的沙漠型鳳梨科植物。大太陽下完全找不到庇蔭場所。有鳥的時候忘我的追鳥,沒鳥的時候只有惡毒的烈陽相伴,每每會想到待在家裡多舒服,真是何苦來哉?



1/27(六)這天早上原打算提前往東趕路。可前天的大目標黑腿叫鶴沒現身,且聲音很近似乎又充滿了希望。於是又花了大半個早上把前天聽聞叫鶴的地方再掃一遍。從長滿刺槐小樹林到大叢仙人掌的沙地,連湖邊草場旁的樹叢也聽到。叫鶴就是有牠的堅持,說甚麼也不露臉。一早就洩氣的再次槓龜。



沒有叫鶴總有其他的鳥活動。一對棕額棘雀(Rufous-fronted Thornbird)在乾枝唱著沒旋律又帶鼻音的短歌。牠們是灶鳥的成員,身上灰白到紅棕也沒明顯特色。是當地常見的留鳥。


這個早上都流連在乾旱的環境,順著小山谷建了個水壩,水庫裡卻乾乾淨淨的一隻鳥都不來。乾樹林裡多少還有點收穫。 



乳白背啄木(Cream-backed Woodpecker)。南美有近9種大型的黑色啄木鳥且都有紅色的頭部和羽冠。身軀也都在30公分以上。看到會讓人很驚異和激動。本種的背部有塊倒三角形的乳白色是名稱的由來。分布低地至1600公尺的山區。



休里霸鶲(Suiriri Flycatcher)是種廣泛分布,說不出特色的普遍霸鶲,大陸叫牠平原霸鶲。是單種屬。英名直接用學名,發音很很特別,來自巴拉圭的印地安語對這種霸鶲的稱呼。



過中午天空盤旋著草原鵟(Savanna Hawk),逆光黑黑的弄不清楚。飛近處並停樹梢,才露出長腿和紅翅的本色。本種也是南美常見猛禽,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的乾燥疏林生境均曾目睹過。




上圖:天氣又乾又熱,午後3:00在毫無遮蔽的El Tunal Dam上。地面冒著熱氣 。湖面上也是水氣蒸騰。料定這種水域不會有新鳥的。只有兩個鳥導用力的搜尋,團員們熱得快中暑了。有人逕自躲回車上去(上圖)。下圖:近黃昏太陽熱力減弱,乾樹叢裡再努力地找些普鳥,解解鳥人的飢渴。       



離開快熱昏的水壩,小樹林裡的花臉蚋鶯(Masked Gnatcatcher)。蚋鶯是美洲的特有科,僅十餘種的小型鳥。都有著誇張的長尾。活潑好動似鶯。不停地跳躍在細枝間找尋小型昆蟲。



樹幹上攀爬覓食的橄欖色鴷雀(Olivaceous Woodcreeper)。和啄木鳥一樣運用利爪和強硬的尾羽支撐,專在樹幹上蒐巡小蟲。早先曾屬於單獨的鴷雀科約50餘種。分類變遷後併入灶鳥科。


    
藍頂美洲咬鵑(Blue-crowned Trogon)。咬鵑廣布全球的熱帶地區,共8屬43種。有美洲、非洲和亞洲三群。是一類具有鮮麗體色的中型鳥,短腿少跳動,常靜立陰暗處,有時也得費番心思才找得到牠。 



黃昏一群人路邊盯著樹林中小鳥的動靜,鳥導突大喊查科稚冠雉(Chaco Chachalaca)。原來兩隻大雞在背後慢慢地走過馬路。冠雉是美洲的大型雉類,不同於舊大陸的雞,活動於地面。牠們大多時間活動於樹上,像這樣在地上走路相對少見。英文名來自某種冠雉的鳴叫聲。 

 


回程的路上,樹林旁的草地上幾隻大美洲鴕(Greater Rhea)悠哉地漫步覓食,車子近了才慢慢走開。牠身高約140公分,長頸長腳。應該是美洲體重最大的鳥種。本種在南美低地分布廣泛。這一科另種小美洲鴕主要分布在巴塔哥尼亞高原,下一段行程應該會找到牠。



1/28(日)旅館吃了早餐,太陽剛要露臉,大大的月亮還高掛在天上。算算正好陰曆12月18日-老人家的陰曆虛歲80生日,希望能能收到好鳥當慶生禮物。一整天的環境還是沙地上長著刺槐的Chaco Forest。



第一隻道早安的是這隻長尾巴的叉尾霸鶲(Fork-tailed Flycatcher)廣泛分佈中南美洲低地的帥氣霸鶲。活動於開闊環境。長尾占了體長的一大半。目標明顯老遠就能注意到牠的存在。 

  


一早見到的盡是灰撲撲沒特色的霸鶲。灰冠霸鶲(Crowned Slaty Flycatcher)站在焦黑的樹枝上,和牠的體色倒也很配。牠的頭頂有個黃色的斑塊,平常冠毛蓋住看不見。想必在求偶時才張開來炫耀一番。



在乾熱的沙地上走路,許多夥伴都把口罩或頭巾蓋得很密實,包括鳥導Raphal,大多為了防曬,空氣非常乾燥,留了汗身上並不覺得悶或黏膩。這兩天從ebird的名錄上看有好幾十種紀錄。而新入袋的新種卻伸出一個手就算玩了。整體印象就是個熱熱熱!



斑頰哀鴿(Eared Dove)是當地最普的普鳥之一。還不到8:00就迎著晨曦站路邊相迎,老人也舉起相機向牠道聲早安。



彎嘴鴷雀(Scimitar-billed Woodcreeper)在樹上鬼鬼祟祟的跳動。身上只有深淺不一的咖啡色,明顯的眉線及顎線加上胸腹的粗斑,也算精心打扮了。更別提那細彎的長嘴成為最大的招牌。



褐巨灶鶇(Brown Cacholote)是灶鳥科裡的大個頭,有27公分。牠刺耳的招搖叫聲和粗枝疊起的大巢,一點沒學到韜光養晦。紅色的頭翹個羽冠,配上黃眼白嘴平淡中想盡辦法想打扮出一點點特色。



黑酋長鳥(Solitary Black Cacique)。酋長鳥是美洲特有擬鸝科的成員。粗尖的大嘴是牠門的特徵之一。活動於Chaco 樹林。全身漆黑,除了淡色的嘴喙基本看不出任何特色。



和尚鸚哥(Monk Parakeet)是種活潑討喜的長尾鸚鵡。台灣市面上也有當寵物鳥販售。特別的是牠們會用樹枝築個巨大的群體巢,在大樹上非常的顯眼,有時也有些其他小鳥依附在牠們的巨巢搭建自己的巢窩,應該會更方便更安全。



窄嘴鴷雀(Narrow-billed Woodcreeper)是普遍的小型鴷雀。背面栗色,腹面黑白條紋。頭頂的黑冠及黑色過眼線粗大明顯。嘴巴長而彎,淡色。這個角度倒看不出有沒有比其他種類窄些。

 


太陽一出來還不到九點就讓人熱得受不了,尤其鳥不捧場的時候。人人都戴上口罩不怕感染只為防曬。看那姿態所有人都很悠哉閒散(老婆的拐杖椅這種時候最管用),只剩鳥導最認真的聽音找鳥。



黑頂歌鵐(Black-capped Warbling Finch)。歌鵐是一群在樹叢間不停活潑跳動的小型鳥類。一般混在其他小鳥群中活動。阿根廷的鳥書中列了9種,幾乎都是個人沒見過的新鳥種。每次聽到Warbling Finch都神經緊繃的努力搜尋。這隻算親民,獨自跳上刺槐的上層。



烏嘴美洲鵑(Dark-billed Cuckoo)近30公分的中型鳥。美洲的杜鵑大多數自己營巢繁殖,托卵寄生的只占少數。本種廣泛分布中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尾羽下方的白斑是辨識的重點。如有鳴唱聲會更明確。在阿根廷是遷移來繁殖的夏候鳥。



大伊拉鶲(Large Elaenia)。伊拉鶲是一群外貌相近的霸鶲。分布區和棲地是分辨上重要的參考指標。本種叫牠大伊拉鶲,也並非個體最大的種類。書上教人用翼帶及喉、胸的色調來區分。在野外一點都派不上用場。



大黑雞鵟(Great Black Hawk)天氣熱起來開始有猛禽在天空盤旋。這隻亞成鳥一度被認為是相對稀有的冕鵰(Chaco Eagle),連鳥導都高興的叫起來。待牠停棲樹稍才認清是普遍的黑雞鵟。讓人高興了好一陣子,也是不錯的體驗。



今天一整天的行程都在Chaco的環境找鳥。除了中型喬木,地面上也盡是帶的植被。左上:沙漠性的鳳梨科植物。右上:匍伏地面帶刺的豆科植物。右下:細瘦的仙人掌成片的爬滿一地。



紅冠雀(Red-crested Finch)大太陽的頂光下,紅冠雀好像火燒一般全身通紅。這種小鳥帥氣的帶著紅帽,還有滾邊的黑帽緣,加個白眼圈更像個小紳士盛裝赴宴時的神氣活現,就是可愛。以前的名子叫牠Red-Pileated Finch,意思差不多不知為何更名?



赤褐鵂鶹(Ferruginous Pygmy-Owl)。許多小型貓頭鷹白天也非常活躍。在炙熱的大中午也瞪著大眼睛和人們對望。大多鵂鶹後腦都長一對假眼,白天或可欺敵。本種廣泛分佈中南美洲的開闊森林。



冠灶鳥(Crested Hornero)和本地超級普遍的棕灶鳥羽色、行為都十分雷同。本種高蹺個羽冠好像比較有看頭。兩種都一樣築個堅固的灶形泥巢。冠灶鳥的泥巢略小一些。



中午進這家位於Joaquin  Victor Gonzales小鎮的飯店,悠哉的吃頓可口的午餐。天氣實在太熱找鳥不容易。難得的安排回旅館好好地睡個午覺。下午4:00再出門繼續奮鬥。



快下午五點了,陽光仍熱力不減。走過一處兩邊積著泥水的堤岸,隔著水道鳥似乎較不怕人。紀錄了幾種常見的普鳥。



河道對面的點翅鴿(Spot-winged Pigeon)好像很無聊的靜立在突出的乾枝上。有點逆光翅膀上密密的白點還是清楚顯現在陽光下。真是名符其實。



看起來應該很威猛的鳳頭卡拉鷹(Crested Caracara)也高踞枝頭,張嘴散熱。牠是隼類,徒有猛禽的威名卻沒能力獵捕食物,只扮演烏鴉一般的清道夫角色。



離水面不遠的低枝上,跳躍著黑白分明的黑背水霸鶲(Black-backed Water-Tyrant)。南美幾種水邊活動的霸鶲大多為黑白分明的兩色。本種體色酷似東方的白鶺鴒,只是身材不夠修長。



黃昏在一樹林的空曠地,這隻頂著紅頭的紅冠臘嘴雀(Red-crested Cardinal)非常招惹人們的目光。大家目不轉睛盯著牠繞著鳥導的播音轉圈。那頭的形狀和顏色長得太離奇了。人們隨著牠追拍了好久,直到牠識破機器的鳥音才離開。

  


擬鷚灌叢雀(Lark-like Brushrunner)算是稍具姿色的灶鳥科種類。雖大致為黑褐色斑紋。頭上翹的黑冠也獨樹一格。大大的白色外眼圈確實可和Lark聯想在一起,臉頰的大腮紅也是精心貼上的標誌。算是種耐看的小鳥。



上圖是個圍了3~4道鐵絲網的牧場,當地鳥導Mario熟門熟路的自己開了一一穿越進去。這個地方早上來過一次,看些常見種類並沒特別印象。黃昏再來等在附近吃了帶來的麵食餐點。想著天黑後找幾種Chaco生境的夜行性種類。特別期待著查科林鴞(Chaco Owl)。餐後路邊播音,只見到遠遠的樹林間灰林鴟(Common Potoo)兩顆亮的眼睛。之後往樹林裡走,花了兩個多小時。目標貓沒消息,僅一種最常見的鳴角鴞



等到晚上9:00終於有貓頭鷹的消息。今晚值班的熱帶鳴角鴞(Tropical Screech-Owl)出來把一群人打發回去。這種鳴角鴞是中南美洲分布最廣的小型貓頭鷹。臉盤明顯,緊張時翹兩個小耳羽。今天摸到10:00多才回去休息。結束了在Salta省的行程。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