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鳥的行程越往東南越進入偏遠的亞馬遜雨林深處。雨林地勢基本起伏不大。區內大小河流錯綜複雜。交通一般依賴水路行船,到定點後的移動多得靠兩條腿走路,能探索的範圍有限。最後到了與波利維亞相鄰的邊界地區更是如此。不過這些可以住宿的地方都是賞鳥的熱點,並有研究人員長期蹲點做研究,鳥況的掌握甚為精準。
在這種遠離塵囂幾近蠻荒的旅遊賞鳥。交通、住宿條件一般比較克難。然可以深深體會到經營者已經盡了最大心力讓客人覺得舒適、方便。尤其見到保育團體和在地部落的搭配合作,卓然有成,鳥導、服務人員都在水準之上,也感到高興。老邁的鳥人再去的機會渺茫,還是很推薦熱衷的賞鳥人,這是值得探訪的好所在。
8/23 (一)在Posada Amazonas
Lodge的最後一個早上。步道裡想找的鳥沒著落。上樹塔情況大為改觀。右:叫樹塔其實沒有依靠大樹,是個高高的鐵架,頂上有平台視野極佳。左上:塔頂上看到的亞馬遜雨林樹冠層,好多高來高去的鳥活動其上。左下:社區鳥導Silverio開講。幾天下來越發覺得他的帶鳥風格很適合老人家,步調緩些,能照顧到每個人。當然鳥功也是一級棒的。
綠伊拉霸鶲(Greenish Elaenia)是沒啥特色的小型霸鶲。通常單獨出現在樹林中層稍空曠處。少和其他種類混群。翅上無任何翼斑。頭頂有半遮蓋的黃色冠斑,適當角度才看得到。
象牙嘴阿拉卡鴷(Ivory-billed
Aracari)阿拉卡鴷是中小型(33公分),體型相對瘦長的巨嘴鳥。體色混著棕、紅、黃。眼周裸皮具明亮色彩。本種是祕魯東部潮濕森林中不普遍的種類。
白腹鸚哥(White-bellied
Parrot)中型的亞馬遜鸚哥(約21公分)。體態粗壯,尾短而方。常成小群活動,邊飛邊吵鬧的鳴叫。成鳥頭部橘黃色,嘴淡。亞成鳥頭部常混有黑斑,嘴色較深。腹部也不若成鳥白。
黃髭啄木(Yellow-tufted Woodpecker)在樹塔上才能見到這種經常棲息高枝的啄木鳥。體色對比鮮明艷麗,一眼即能認出。廣泛分佈祕魯東部,數量普遍。牠是啄木鳥中少有的雜食性種類,常取食小型果實。不同於一般啄木覓食行為。
亞馬遜擬椋鳥(Olive Oropendola)亞馬遜地區常見的大型擬椋鳥,雄鳥約50公分大,母鳥略小。身上主色調為橄欖綠及銹褐色。嘴喙兩色,臉頰大片粉紅色裸皮。兩側尾羽淡黃色,飛行時特別明顯。集體營巢於大樹上,常見大型長袋狀巢,數十個垂懸於同一大樹上,甚為壯觀。
斑點亞馬遜鸚哥(Mealy Parrot)本種是大型的亞馬遜鸚哥,雖尾羽短短而方形。體長可達40公分。全身綠色,翅上有紅色斑,飛行時明顯可見。白色眼圈明顯。是安地斯東麓至低地的常見種類。
紋阿拉卡鴷(Lettered Aracari)本種也是33公分的小型巨嘴鳥。名稱來自上下嘴喙交界處的特別斑紋。祕魯東部低地森林的稀有種類。上圖頭頸深棕色,是隻母鳥。這類鳥以果實為食。會群聚於結果的大樹上。
棕胸冠雉(Spix's Guan)鳳冠雉科是美洲的大雞,許多種類以樹棲為主。本種體長約80公分。長尾、長頸,大體為棕褐色。喉部紅色肉垂明顯。亞馬遜地區常見,曾飛進Lodge的浴室,引起尖叫。多取食樹上果實。
金綠啄木(Golden-Green Woodpecker)也是棲息於樹冠層或高處的中型啄木(21公分)。雄鳥頭頂有紅色冠毛。上圖是雌鳥,頭部綠褐色。臉頰黃色線條明顯。
緋紅冠啄木(Crimson-crested Woodpecker)約35公分的大型啄木。祕魯有5~6種大型啄木均有紅頭黑翅膀。身上白色條紋所在部位都不相同。習慣在高大的樹上大聲敲鑿樹幹尋找昆蟲。本種是祕魯東部低地廣布的常見種類。
在樹塔上記錄了不少鳥。過8:30返回Posada Amazonas Lodge準備再繼續漫長的征途。上圖再回望住了兩天收穫滿滿的Lodge。頗有好感,雖然不太可能有機會再度光臨。
8/23(一)收拾行囊再度上船。上圖:在Posada Amazonas Lodge的河岸邊準備再沿水路向東南航行約六個小時,前往 Tambopata Research Center。前一段河道的行船狀況及河岸風光與先前情況相差不遠。下圖是經過的第一個Check Point上岸休息。沒特別值得紀錄的事項。
左圖是岸上亭子裡的簡圖,我們今天的目的地是圖最東邊接近玻利維亞邊界的紅色區塊。右圖是路邊垂吊下來約1米長的擬椋鳥舊巢。
第二段航程遇到了幾種飛越河面的鷺科鳥種。還有如圖這種大塊頭的水豚(Capybara)。牠是種半水棲性全球最大型的齧齒類食草動物。肩高可達60公分,一般體重在50公斤上下,雌性比雄性略大。
上圖是第二段行程的河面上風光,岸上茂密的雨林及採砂場。右下是船上的環保餐盒,外包裝為芭蕉葉子,吃完不留人工廢棄物。左下:在第二個Check Point下船的當地工作人員。
這個地方有稍具規模的房舍建築,應該也是個民宿。我們還有段辛苦的旅程,下船無非休息一下,上個洗手間。
最後這段航行遇到幾個過不了的淺灘。都得有人下水牽拉和助推。右上是同行的另一艘船想辦法脫離淺灘。右下是友船的船伕拉繩幫我們逆水上行。這幾處河段兩船的人員合力始能順利通過。
船行緩慢,岸邊倒木上的兩隻綠翅雁(Orinoco Goose)神情有點警界的模樣並沒有急著飛離。這種60分大的雁鴨曾一度數量普遍。現今只見於偏遠河流區域。軀幹壯碩,前後兩節色調對比明顯。飛行時翼鏡可見小的白色斑塊。
小藍鷺(Little Blue Heron)也在枯倒木上看著人們推船,一副處變不驚的姿態。本種廣布於美洲大陸的各種濕地,在亞馬遜地區可能是北方遷移來的候鳥,數量稀少。特別的是牠的亞成鳥全身白色,不小心會誤認成其牠的白鷺。
下船後的第一種迎賓鳥-黑尾美洲咬鵑(Black-tailed Trogon)在美洲咬鵑裡算是大型的,有30公分。咬鵑體色都相當豔麗。尾羽大多有各式不同的白色紋路,也是辨識不同種類的重要特徵。本種是少數尾羽全黑的種類。腹面綠、紅、黑三段均分,只此一種。
耗了六個多鐘頭終於抵達坦波帕塔研究中心(Tambotapa Reserch Center)。一起到達的另一團西方鳥人就是合力渡過淺灘的另一船乘客。
這一天還是僕僕風塵,晚上並沒早休息。企圖到森林裡找貓頭鷹去。繞了一大圈,槓龜收場。
8/24(二)今早出門看大量鸚鵡吃土的場面。做一段船,再換雨鞋涉水過河。看對面崖壁上來吃土的吵雜鸚鵡群。鳥也吵看的人也吵。比較像觀光的場面,看熱鬧的非鳥人更多。應該是民宿安排的例行活動。鳥隔著河看起來有點遠。需要單筒才能看清。記錄了11種鸚鵡,都是以前見過的種類。記得2001年是坐著一艘沒動力的草棚船,人安靜地在河面飄,看起來更有臨場感。
對岸山壁上的鸚鵡拍不到,在山腳下水邊的斑胸濱鷸(Pectoral Sandpiper)近許多。水邊的鳥辨識困難度高。站立體態、不明顯的眉斑及黃色的長腳,洩漏了牠的身份。牠是北方遷移來的普遍候鳥。
同一處河床爛泥地另一隻褐腰草鷸(Solitary Sandpiper)也正來回覓食。牠同樣是從北方遷移來的候鳥,亞馬遜地區數量稀少。依據相對黑色的背部混著細白斑及眼周的紋路來認定種類。
小群飛過頭頂的琉璃金剛鸚鵡(Blue-and-Yellow Macaw)牠是亞馬遜地區常見的大型鸚鵡,體長可達85公分。邊飛邊大聲吵鬧的鳴叫。藍背黃腹拖個長尾不會誤認。臉上大塊裸皮,有特別的黑白紋路。
大家閒閒地坐著聊天,腳下小河中的水鳥和偶而飛過頭頂的鸚鵡,加減拍幾張照片。
回頭在步道裡再遇到一小群白翅喇叭聲鶴。今天的鳥親民許多,在步道上還有機會和牠合照。上星期的8/18在 Pantiacolla的森林中僅匆匆一瞥,記一筆虛虛的紀錄,今天可把牠看清楚了。
白翅喇叭聲鶴(Pale-winged Trumpeter)是潮溼森林地面活動的大型(約50公分)鳥類。身形駝背圓胖。常小群在森林內部尋找落地的果實或昆蟲。喇叭聲鶴科有6種均生活於亞馬遜地區,都面臨著強大的生存壓力。本種也是近危等級。只見於不受干擾的偏遠森林。
這種大型的緋紅金剛鸚鵡(Scarlet Macaw)過去在亞馬遜地區普遍廣布。目前數量急遽減少,在Madre de Dios流域比較常見。這隻停到亭子裡的解說牌上,東張西望的大叫,好像急切的正尋找同伴。
白領美洲咬鵑(Collared Trogon)這隻雄鳥逆著光,尾羽的細斑紋間雜幾道白寬帶。頭、胸、背深綠色。眼眶不明顯。
領蓬頭鴷(Collared Puffbird) 蓬頭鴷是一群不太活潑且安靜的樹林中上層鳥種。有著具彎鉤的大嘴。本種近20公分大。數量稀少。紅嘴、白喉、黑胸帶。在這種棲地裡沒有近似種。
栗腹鷺(Agami Heron)隱藏在樹林底層溪流邊的深色鷺科鳥種。常單獨靜立水邊等候獵物。找鳥時容易錯過。比起其他雜色的森林鷺科,牠有著相對細長的嘴喙。
栗頂蓬頭鴷(Chestnut-capped Puffbird) 蓬頭鴷科是中南美的特有科,約30餘種。本種比上一種蓬頭鴷小了一號。黑嘴、黑眼罩還有寬黑的粗胸帶。頭頂栗紅色恰如其名。
黑尾刮葉雀(Black-tailed Leaftosser)刮葉雀是地棲型的灶鳥科種類。一般體色黯淡。短腳、短尾。在潮濕森林裡不容易觀察。在地面跳動或發出叫聲時較易察覺。這類鳥種嘴長及喉胸斑紋是判別的重點。
闊嘴翠鴗(Broad-billed Motmot)翠鴗科也是中南美的特有科,有14種。棲息於森林中、下層。也是安靜少活動不易發覺的種類。體色以藍、綠、棕為主。常單獨活動,不與其牠鳥種混群。在祕魯的翠鴗牠算小型的,約33公分。都有個長尾和長嘴。本種嘴基略寬而稱闊嘴翠鴗。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