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20190120~27_嚮往的陌生國度--緬甸賞鳥行(3)_Victoria Mountain

到緬甸賞鳥的人一定會造訪Nat Ma Taung國家公園(此國家公園成立於1994年,面積460平方公里,生態保護措施只在文字上,無任何實際作為)。她位在緬甸西部的欽邦山區,這一帶一般稱Chin Hill是喜馬拉雅山東側向南延伸的山系,殖民時期叫她維多利亞山。由於生物多樣性豐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東盟自然遺產公園。

雖然緬甸周邊的國家從印度的安達曼、阿薩姆、中國的西藏、雲南、泰國都曾前往賞鳥,此行能找到的新鳥種不能預期太多。然在此山區逗留了三個晚上,花兩個整天及一個小半天也記錄到百來種與前幾天在平地所見大不相同的鳥種。



1/24(四)在山區的三個晚上住的都是這家Pine Wood Villa。位置就在Bagan西邊約120公里的山腰上Kanpetlet村的外緣。這是進入山區的門戶。旅館規模不小且仍在擴建中。我們運氣不錯,在這之前不久旅館才通了電,雖電力不穩,基本上半夜起床不必摸黑。



在山區由海拔接近一千公尺的住宿點上到約三千公尺的高山。衣服穿夠了整條路走起來非常清爽舒適。雖然都是泥土路但過往車輛很少,並沒被揚起的塵土所困擾。山區植被以殼斗科及三針的Kesiya松林為主。路旁不時可見盛開的鮮紅石楠(一種喬木狀杜鵑),間雜些竹林、灌叢。生境多樣複雜,鳥種亦復如是。



清晨枯樹上的棕腹啄木(Rufous-bellied Woodpecker)紅、黑、白混搭得很出色。或許陽光的熱力還不足,牠只縮著脖子靜靜的趴樹幹上等待溫度回升。本種廣泛分佈從巴基斯坦、印度至中南半島,中國的東北到華南都有牠的蹤跡。



白尾鳾(White-tailed Nuthatch)在山區數量還不少,但白尾的特徵要適當的角度才能見到。上圖可見清楚亮出尾部的白色。



白尾鳾(White-tailed Nuthatch)本圖的姿勢則易與其他幾種同域生活的混淆。本種生活於東喜馬拉雅山至中南半島



白眉鳾(White-browed Nuthatch)是緬甸西部高山的特有種,是上山來的重要目標之一。同樣是要角度對了才能見到長長的白眉這一特徵。在對的地方對的環境,還有一定的族群數量,那一帶見了不少隻次。



乾乾的土路中央找到一叢鮮艷的花朵。開始認為是別處採來掉落地面的,仔細觀察才知道是就地長出的一種報春花(Primula sp.)。山上天氣尚冷,它曉得春天將至,在馬路中央預報春天的腳步近了,任誰看了都眼睛為之一亮。合歡山的早春也可找到一種同一屬的漂亮小花。



紋胸斑翅鶥(Streak-throated Barwing)雖藏南、阿薩姆到雲南都可見到本種,但在Victoria Mt.是個當地的特有亞種。也跟台灣的紋翼畫眉習性一樣喜歡攀爬在樹幹的苔癬植物中找食物。擋在牠前面的是一株花朵盛開的石斛蘭,山區著生的蘭科植物也不少。



Ayeyarwaddy Streak Squirrel看這名稱就知道是緬甸特有的條紋松鼠。個頭小小的在樹上飛快的跑跳。找鳥時常被牠誤導,望遠鏡追焦老半天才發現是隻可愛的小松鼠。



走在路上遠遠的對面山頭,鳥導Ko Pan告訴我們這是Victoria Mt.的最高峰,海拔3053公尺。是登山健行者的重要目的地,據說山頭上有360度的絕佳視野,可將這一帶群山的美景一覽無遺。



在樹幹上攀爬的高山旋木雀(Bar-tailed Treecreeper)保護色很好,鳥導指了幾次才找到牠。細看尾部有明顯橫紋是牠的特徵。牠分佈喜馬拉雅山區,Victoria Mt.的族群也是這個地區的特有亞種。



在大中午斑駁的光影下這隻靜靜休息的楔尾綠鳩(Wedge-tailed Pigeon)花不少時間才被找到。外貌和我們的綠鳩實在說不出有多大的差別。可以說是綠鳩的西邊版本,兩者棲息區域在中南半島北部相鄰但不重疊。



紋胸啄木(Stripe-breasted Woodpecker)也是喜馬拉雅山系東南山區的中型啄木,也是紅、黑、白基本配色。見到這類啄木常得再翻找圖鑑才對得出名字。



緬甸的文字看起來都是一個個圈圈組成的,看起來很有趣,可對其內容卻毫無頭緒。國家公園裡馬路旁的樹上見到不少這種紅底白字的標示牌,問了鳥導才知寫的是[禁止攀折花木]的意思。



淡綠鵙鶥(Green Shrike-Babbler)在鵙鶥家族中算是色彩最樸素的一員,圓胖的身軀以綠色為基調,大頭白眼圈略顯憨態。這一家族現在全被收養在新大陸的鶯雀科(Vireo)裡,有趣吧!



在這一趟行程中東方蜂鷹(Oriental Honey-buzzard)算是最常見的猛禽之一。本種繁殖於東北亞的族群為大宗的遷移候鳥。繁殖於印度至馬來亞一帶的則是不遷移的留鳥。上圖是分佈最西側的的種,生息於印度、斯里蘭卡及緬甸。



布氏鵙鶥(Blyth's Shrike-babbler)從前的名稱叫白眉鵙鶥(White-browed Shrike-babbler),現幾個亞種被獨立出來。所有的名稱也一併更改,近年賞鳥常遇到這類分類變遷的種類,且每個分類系統不見得一致,在HBW系統本種就仍沒有拆解成獨立種,真有點麻煩。



斑脇姬鶥(Himalayan Cutia)雖然棲息範圍不小,但數量稀少。成為許多鳥人多年追尋的目標。這回有幸見到2~3隻,雖在遠遠的樹叢間,還是努力按幾下快們留個紀錄,至少中文名裡的斑脇清晰可見。



這兩天在山區這一帶的三種希鶥都見到了,火尾希鶥(Red-tailed Minla)是其中之一。本種活躍於喜馬拉雅及中國西南山區一帶。活潑好動,也是紅、黑、白三色的漂亮小鳥。



欽邦山區的原住民一家,大大小小臉上都塗了特殊的粉末,看起來滑稽有趣,有說為防曬有說為美白。但塗抹的部位實在看不出所以然來。



火尾太陽鳥(Fire-tailed Sunbird)。在山區記錄了三種太陽鳥,藍喉綠喉都只零星出現,只有本種數量最多。因為冬季的關係,雄鳥也是非繁殖羽的羽色,沒找到長尾巴的漂亮公鳥。



在山上賞鳥從日出前到日落後,全部時間都在野外。真的是從早上雞叫拼到晚上鬼叫。領隊石兄號稱此行叫[緬甸輕鬆賞鳥行],誰都不會同意輕鬆兩個字。一天下來少說也走了七、八公里。但疲累之餘停下腳步欣賞一下上圖的晨曦、夕陽、山嵐等美景,除了鳥以外(這一天記錄了40種,個人新增5個新種),也算是另類的回饋與報償。



1/25(五)太陽升起前在旅館上方不遠的一處開墾地旁,頂著清晨的冷冽寒風,全體站小山丘上靜靜的等候紋耳噪鶥(Striped Laughingthrush)的現身。初升日頭把人們的身影拉得老長,噪鶥也隨著聲聲的回播在亂草中隱約可見。為所有的同伴加一個新種。紋耳噪鶥只在阿薩姆的東邊與緬甸西側可以找到,算是地區性的特有種。



短嘴山椒(Short-billed Minivet)。這類雄紅雌黃的漂亮山椒鳥在熱帶亞洲約有10來種,辨識常得靠翅膀上色彩斑塊形狀來區分,仰角太高又觀察不易,碰到牠們算是一種美麗的麻煩。還好這趟在山區只出現兩種沒造成太大困擾。



黃腹啄花(Yellow-bellied Flowerpecker)。啄花是身軀嬌小不到10公分的小鳥,雄鳥常各具鮮明的特色。多喜食桑寄生的果實。這隻公鳥黃腹特徵明顯,且嘴裡正咬著一個桑寄生果。



山區空氣清新天空藍得非常澄透,不但胸肺,眼睛也徹底的被洗滌清淨。突出林表的大樹,不論是橡樹或松樹都有種經歷風霜的古老蒼勁,相機隨手拍都感覺到滿滿的正能量充盈虛空。



斑喉希鶥(Bar-throated Minla)是種身長16公分鮮亮希鶥。腹部鮮黃,喉部有幾條刀割狀的黑線條,頭頂、翼斑、尾上都有栗紅色塊。有些鳥書叫牠Chstnut-tailed Minla。



金喉擬啄木(Golden-throated Barbet)。熱帶亞洲這類以綠色為基調的擬啄木將近30種。常以某個部位不太明顯的色塊命名,鳴唱也約略接近敲木魚的聲音。常得翻對圖鑑或靠鳥導指引。台灣只有一種,日本人直接叫牠五色鳥倒也簡單明瞭。若往東南亞走就得細心分辨了。



在山上賞鳥旅館都會專車送來熱食,冷涼的天氣裡走累了能坐下來吃頓熱飯,車子還帶來餐桌椅,活像高級的野餐,真是很大的享受(左圖)。右圖:老人家與兩位鳥導合影。右一是副鳥導,我們叫他-Lin。平常跟在隊伍裡幫忙找鳥指鳥,需要買票、訂位時也由他出面處理。



右一是鳥功一流的鳥導-Ko Pan,路上遇到其他隊伍的鳥導都稱他是老師。他的專業是物理,平常也在學校裡教書。晚我們幾天出發的台灣鳥類學者-丁教授與林組長夫婦也將由他帶領在山區賞鳥。



剛吃過午飯的大中午,鳥群仍陣陣喧鬧,這一群黑喉鴉雀(Black-throated Parrotbill)的出現讓大家振奮不已。鴉雀是群神出鬼沒飄忽不定的噪動小鳥,一般在密叢裡鑽動,觀察很不容易。本種由尼泊爾、不丹到越南都有分佈,有8個亞種,Victoria Mt.這一族群也是當地的特有亞種。



山上海拔稍低的樹林也見到幾次休氏旋木雀(Hume's Treecreeper)。牠身上顏色也和樹皮一致不易察覺。與高山的近親不同的是尾羽沒有橫斑而是一致的咖啡褐色。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