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20190120~27_嚮往的陌生國度--緬甸賞鳥行(2)_Bagan_Kanpetlet

緬甸位在中南半島的西側,西邊與印度的阿薩姆及孟加拉相鄰。西南面臨孟加拉灣及安達曼海。北邊與中國的雲南、西藏接壤。東邊的鄰國是老撾和泰國,東南延伸到馬來半島北部。國境西、北、東三面高山環繞,南面開口面向印度洋。第一大河伊洛瓦底江貫穿南北。算是熱帶季風及熱帶山地氣候區。

此行開始進入緬甸的仰光及Pandanaw就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的東側,全是濕地環境。頭一兩天見到的鳥類也以低海拔沼澤鳥類為主。接著這一段由仰光搭國內線北飛至Bagan中名叫她浦甘。位在緬甸中部曼德勒省西側,是依洛瓦底江的沖積平原。這個地區在9~13世紀有個統一的浦甘王朝,最後形成統一的緬甸。



1/21(一)不到五點即出門往機場,昨天晚休息今天又趕早起。車上發個包子當早餐,心裡滴咕著老人家大概要四個才夠吃。犧牲 了睡眠,希望今天有好鳥可看。



清晨路上無車,太早到機場,一群人無聊的在候機室便利店門口拍個合照(右上)。國內線的早班機僅一個小時的航程,竟然還貼心的發了早點,這比美國的航班強太多了。浦甘機場外觀很像南傳佛教的寺廟,不看英文招牌會以為要進廟了。左下圖左側的緬甸文全由一個個圈圈組成,很有趣的文字。



這就是浦甘賞鳥的地方。這個季節涼爽乾燥,有鳥沒鳥走起來都很舒服。農地間聳立著許多外觀精緻的佛塔。大概春耕近了許多旱地耕得平整,預備雨季來時種植玉米、豆類、芝麻等作物。



緬甸灰斑鳩(Eurasian Collared Dove-Burmese)是第一個記錄到的新亞種,跟歐亞灰斑鳩一模一樣,多了個淡黃色的眼圈,其實這亞種中國西南也有記錄。



栗背伯勞(Burmese Shrike)本種主要分佈中南半島,台灣也偶有記錄。在當地是最常見的伯勞。



浦甘的佛塔周圍常留有野生的樹叢,賞鳥賞景兩相宜。今天早上的感覺超級像一年前到柬埔寨的吳哥窟賞鳥的環境。佛塔、樹林、遊客、野鳥樣樣都很豐富多樣。



白喉鶇鶥(White-throated Babbler)是緬甸的特有種,只在乾旱的草原出現,此行只在浦甘見到,數量還不少。很活潑好動要拍張好照片也不容易



斑頭鵂鶹(Spotted Owlet)是伊朗至中南半島最普遍的小型貓頭鷹之一。鳥人見到牠可愛的樣子總要不停的拍照。這些小型貓頭鷹大多白天活動,人在樹下拍照、移動,很快把牠嚇飛了



紅嘴椋鳥(Vinous-breasted Starling)緬甸原生的八哥種類和數量都不少,此行共記錄了六種。本種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島,在半島東南和西北各有一個亞種。緬甸的指名亞種眼睛顏色較深。HBW分類系統已將其獨立成Burmese Myna。另一在泰國南部至越南的亞種紅膜白色。Clements名錄仍將二者視為同一種的不同亞種。



緬甸歌百靈(Burmese Bushlark)也是浦甘的目標特有種之一,雖只分佈在中緬甸,還算容易找到。只是那一身和大地一樣的顏色不小心就忽略過去。其實也是說不出有啥特徵的鳥。



喜山鵟(Himalayan Buzzard)是當地最常見的猛禽之一,老見牠在天空盤旋,只這一次停在棕梠的乾葉柄上,逆光也要拍張紀念。他原本是歐亞鵟的一個亞種,近年拆成三個獨立種-
西邊的普通鵟,東邊的東方鵟及喜馬拉雅山一帶繁殖的喜山鵟



這一天浦甘賞鳥的點滴即景。環境鳥況都不錯,其間還是有冷場安靜的時候,才會把望遠鏡換上相機拍幾張非鳥的照片。



午前進住這家規模很大的Bagan Emerald Hotel。也有不少西方遊客入住,設備、服務都有世界各地觀光勝地旅館的規格。



不知道是不是就要到中國豬年的關係,床舖上的浴巾也摺成一隻白白的小肥豬,模樣怪可愛的。這種小地方也見到旅館經營者的用心。



中午繞了一大圈到這家鄉間的小餐廳,菜色還合口味。幾小碟花生米當前菜讓大家印象深刻。想單獨加買沒買到,老闆娘卻送了一小包,確實倍感溫暖(右下)。對右上圖這個緬甸鐘大家都興緻高昂,紛紛數起緬甸的數字。6跟9只掉個頭、5跟9是對稱的鏡像字,好有趣。左圖鐘下掛兩個布偶,後來才知道這種布偶的魁儡戲也是浦甘的傳統之一。



白腹山椒(White-bellied Minivet-Jerdon's)也是他們很強調的特有亞種,鳥導直接以Jerdon為名認為是特有種。台灣鳥人依循的Clements名錄仍和印度半島的白腹山椒列在同一種內。



浦甘王朝全盛時期據說上座部的佛教寺院及佛塔超過一萬間。雖經戰亂和地震等天災摧殘,現仍維持完好的也還有兩千間。因此吸引來世界各地的觀光人潮。不少大佛寺的圓頂還在維修,重新貼上金箔。



黃腹柳鶯(Tickell's Leaf Warbler)在附近的刺槐上同時出現兩、三隻。一陣追逐始拍到記錄。這是指名亞種,繁殖於東喜馬拉雅山區,緬甸和泰國是主要渡冬地,適當環境還不難找到。



整個浦甘佛寺的建築及維護的良好程度感覺不比吳哥窟差,只是在大平原上四散開來,沒有集中的建築群。這個下午為了找不到重要的特有種Hooded Treepie走了不少路,好像都在參訪佛塔。到黃昏時都沒出現,鳥導顯得有些急,只好等明天再努力了。



真的走累了,把黑頭樹鵲留到明天再賭一賭吧!在大佛塔前拍張合照,收工休息了。



晚餐換一間近市區較具規模的餐廳,說實在的吃甚麼已經記不得了。吃到半途舞台上開始表演當地的傳統布偶劇。內容都是地方性的神話、傳說之類的故事,背景當然十分陌生。但演出手法的靈巧與細緻確也是一方之寶。觀看這齣演出讓人想起北越下龍灣的水上魁儡戲,也有異曲同工妙。



1/23(三)今天出門時間沒有特別趕,先在下榻的Bagan Emerald Hotel吃一頓豐盛的Buffet早餐。旅館大門口逛一圈,上圖就是旅館幾個角度的影像。可能房價不便宜,鳥導住到別的地方去。由於往後的幾天上山小巴跑不了。今天換乘兩部九人座四輪傳動車上山,另一部小卡車拉著行李先行上山。



今天一心為樹鵲奮鬥,步道裡先映入眼簾的是這超級普鳥-紅臀鵯(Red-vented Bulbul)一如牠的其他親族,一早就停乾枝上不停的聒噪。



在這裡搭乘熱氣球是最吸引西方旅客的觀光活動。天一亮在疏林、廟群的上空開始飄起一個個五顏六色的熱氣球。浦甘的天空熱鬧非凡。很顯然這個項目對地方的經濟肯定注入巨大的活力。



賞鳥的當下可以近距離的和汽球上的遊人揮手招呼。氣球昇力不足時也可聽到爐子呼呼的點火聲。風向對時還會聞到一股煤油煙味。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觀看人類的升騰起飛



最後最後黑頭樹鵲(Hooded Treepie)總算出現兩隻,Co Pan緊張的叫大家看,神情也顯得輕鬆不少。牠因長個球拍狀的尾巴,也有人在英名中加個Racket-tail。本種只分佈在緬甸中、南部低海拔的乾旱地區。由於分布局限且棲地縮小,保育上被認為是近危的鳥種。



這次旅程綠喉蜂虎(Green Bee-eater)隨處可見到牠停在空曠無遮掩的地方。但看再多次都覺得牠漂亮耐看。回頭上車前忍不住再按幾下快門。



KO了黑頭樹鵲,鳥導明確說下一點找長嘴鷚去。在一片更顯乾旱焦黃的小山丘繞走了好長一段路都沒消息,換了第三個點才終於找到。圖後方兩部車是往後幾天代步的九人座車。



長嘴鷚(Long-billed Pipit)也是隻外表沒特色的鳥,且廣泛分佈,往西一直斷斷續續到西非都有牠的蹤跡。可牠是眾多亞種(約20個)中分佈最東的緬甸特有亞種,也許哪一天分類學者會改叫牠緬甸鷚



名單內重要的鳥種找齊了,一路往山上(Kanpetlet)前進。約100公里路花上一整天,走走停停隨機找鳥,一路上隨著海拔的提升,周邊林相、鳥種也跟著出現些不一樣的種類。



一對卿卿我我的花頭鸚鵡(Blossom-headed Parakeet)讓大家佇足許久。一路上鸚鵡不少,都是成群聒噪的高空飛過,有時還會誤判種類。這隻雄鳥腦袋花色特殊是最一目了然的種類。



本來這一帶想找侏隼卻一直沒消息。原想在左下圖的樹蔭下吃午餐同時等鳥。天氣實在太熱,路旁找到左上圖的小店,進去買些零嘴就借用他們的桌椅及廁所,午餐兼休息。右上:從Bagan帶來的三明治餐盒,去掉雞肉及中間的起司,麵包乾硬無味,只能配著香蕉充飢。在緬甸吃最多的水果是香蕉,外形、口味像是煮食蕉(Cooking Banana)選出的品種,甜度、口感與台灣常吃的北蕉不可同日而語。右下圖紙盒裡是小店販售的木材。當地人臉上塗的就是用它磨成粉做出來的。鳥導不曉得叫什麼植物,答應野外見到要指給大家看,後來卻忘了。



小店對面的大樹裡有隻寬嘴鶲(Asian Brown Flycatcher),本種大量的都是在北方繁殖,冬天南下度冬的候鳥,但中南半島有一群不遷移的在地繁殖鳥,不知緬甸這個時候出現的是哪個族群?



午後車續往山區前進。乘客們大多睡死了,只有鳥導一直在找鳥。到一個適合遠眺的高點,停車叫醒大家下來賞賞景。結果左邊樹上一隻Bulbul、草叢裡有Prinia跳動、遠方水邊有隻Lapwing,沒人賞景都在找鳥。



進山區前最後一個小鎮,鳥導想補點礦泉水、餅乾之類的雜貨。團員們一心想找水果,找到這一攤雜貨鋪有橘子,被曾老師出手買了大半與大家分享(右下)。左圖及右上:狹窄滿是塵土的街上也有金碧輝煌的佛塔,與周遭環境很不稱頭。



天暗下來之前才進Kanpetlet的住宿點-Pine Wood Villa。氣溫變得很低,趕緊翻出所有的厚重衣服裹上。山區是這趟緬甸賞鳥行的重中之重,眾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待續......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讚啦~期待下一篇

玉霞 提到...

那隻貓頭鷹中文名好像是"縱紋腹小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