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201401_印度西南賞鳥之旅(5)-Mysore-Bangalore

印度西南賞鳥已接近尾聲,接下來的兩天要趕不少路,1/25(六)由Mudumalai往北到百餘公里外的城鎮Mysore,Mysore附近有個鳥類保護區,是個拍鳥的好地方,鳥又近又多,鳥人都知道不怕人的鳥群通常都不是特別的種類,但相機舉得手都痠了還是很過癮。 1/26(日)再由Mysore往東北約140公里的Bangalore,最後一天的賞鳥,傍晚進機場搭23:10的紅眼班機離開印度結束這趟新鮮豐富的印度西南賞鳥。

 

1/25(六)要花半天時間趕100公里路,還得沒吃早餐就出門。這一天在半路上加了幾個好鳥,午後在Mysore附近的Ranganathittu Bird Sanctuary流連一整個下午,體驗一下印度的鳥族與人們親近關係,當然相機也沒停下來過,拍得很爽很爽。

 

為這隻在路邊草地上覓食的[環鳥](Red-naped Ibis)來個緊急煞車,在逆光的情況下牠除了後腦杓及腳真是一身黑,飛起來卻有個顯眼的白肩。 [環鳥]都有個彎曲的長嘴,全世界共14種,印度有3種這次全看齊了。

 

鳥導號稱機會百分百的印度鵰鴞(Rock Eagle Owl)是此行的大目標之一,今天在一條窄又深的侵蝕溝的壁洞裡找到帶著雛鳥的一窩,另一親鳥在峭壁外警戒,大家盯著牠又看又拍,直到一群好奇的路人接近我們才裝著找遠處的鳥慢慢離開現場。

 

越過馬路另一頭也是順著溝邊道路找鳥,乾禿的環境,也有不少鳥活動;栗鳶(Brahminy Kite)在頭頂盤旋,赤紅的身子配上白色的頭,在猛禽中算是很出色的種類,在當地數量不少,比我們的黑鳶多很多。

 

路旁的馬櫻丹叢上叢林山鷦鶯(Jungle Prinia)站枝頭上唱著沒有旋律的歌聲,南印度的一月下旬,春天的腳步似乎已經不遠了。

 

亂叢間攀爬著盛開的牽牛花,紫花蜜鳥(Purple Sunbird)在花推裡來回穿梭,本種數量不少,但個子小又不停跳動相機不容易對到焦。

 

印度不少大型的水鳥都不是很怕人,白頸鸛(Woolly-necked Stork)也一樣,80幾公分的大鳥,300的鏡頭都要爆框了,牠只是抬頭看看並沒離開的打算。

 

過中午進 Mysore城,先到旅館Check In,旅館門口排場很大,房間裡面卻老舊不堪,屋頂油漆剝落,床單布滿污漬,浴廁水路不順更不在話下。午餐到隔壁旅館的餐廳用餐,也是道地的印度餐,油炸麵粉類的東西當主食,佐以各式香料調製的醬料,幾天下來腸胃累積了一些不習慣的食物,今天得讓肚子休息休息。

 

午後兩點進Ranganathittu Bird Sanctuary,看來也是個出名的遊覽景區,雖然天氣很熱,服飾光鮮正式的當地遊客為數不少。這個保護區在Mysore北邊約10公里,位在 Kaveri River的一處河灣上,以水鳥為主,周邊的樹林裡也有不少林鳥。

 

進門口就有白胸翡翠(White-breasted Kingfisher)在樹蔭下乘涼。本種廣泛分布於熱帶亞洲,就是不到台灣來。這隻或許太年輕或許沒洗腳,人家腳紅的牠卻是黑的。

 

彩鸛(Painted Stork)在保護區裡為數眾多,不時有個體自頭上低飛掠過,也有已經開始配對繁殖,因搭船遊湖可以近距離的細細觀察。

 

斑嘴鵜鶘(Spot-billed Pelican)塊頭最大很引人注目,從頭上飛過可以聽到笨重的搧動翅膀聲音。牠們在印度西南各水域環境常見大群聚集。

 

這塊面水的岩石凹陷處密密的擠一堆黃額燕(Streak-throated Swallow)的巢,只見牠們快速的進出巢洞,有些還啣著巢材,望遠鏡勉強能追著看,相機就無能為力了。

 

在台灣的經驗要看白琵鷺(Asian Spoonbill)通常在黑面琵鷺堆裡找到零星的一兩隻,本種廣泛分布舊大陸,族群比黑面琵鷺大許多。在保護區裡見到的都出雙入對顯然已進入繁殖期。

 

在保護區裡鸕鶿有3種,普通鸕鶿、印度鸕鶿及黑頸鸕鶿(Little Cormorant),本種個子略小約50公分,但單獨一隻沒有比較的時候憑大小也常會誤判。

 

數量最多的印度鸕鶿(Indian Cormorant)也是一身漆黑,與黑頸鸕鶿最容易的區別是眼睛像個發亮的藍色玻璃珠,後者眼睛為黑褐色。

 

黃嘴河燕鷗( River Tern)只分布在印度半島,且多活動於內陸淡水水域,前幾次都只見遠遠的河面上飛,這次船接近到五、六公尺的距離,牠也已習慣船上的遊人不太在乎。

 

搖船的船伕老遠就指著大樹橫枝上停隻魚鵰(Lesser Fish Eagle),不待靠近就飛得遠遠的。這一帶水域裡有龐大的水族供養了大批水鳥,魚鵰住在這裡應該也可以輕鬆的過日子。

 

鱷魚(Mugger Crococile)是保護區裡的老大,隨你滿船的人在身旁來來去去,牠只顧舒服的享受牠的日光浴,雖長相不怎麼樣倒是挺泰然自在的。

 

大石[行鳥](Great Thick-knee)通常在水岸邊靜立不動靠一身土褐色來隱藏自己,在保護區裡或許人來人往看慣了也變得很大膽不怕人。

 

黑腹蛇鵜(Darter)吃飽了坐樹上休息,牠那細長彎曲的脖子叫牠蛇鵜確實名符其實。牠跟鸕鶿一樣擅長潛入水裡追捕魚類。

 

肉垂麥雞(Redwattle Lapwinag)平常一有人接近即刻飛起並大聲的尖叫連連,在這裡只斜眼盯著保持警戒,認定人們的快門聲盡是無效的空包彈。

 

鉗嘴鸛(Asian Openbill)也是不把人放在眼裡的大鳥,上下嘴間明顯有個漏風的大洞,英文名及中文名稱都針對這一怪異的特徵加以描述。

 

淡嘴啄花(Pale-billed Flowerpecker)在門外停車場的小樹上,使勁的啄食和牠腦袋差不多大小的果實,很沒效率,看牠一臉無辜,一副需要幫忙的表情。

 

出了保護區往附近的水稻田區找幾個Trip List裡沒有的鳥種,以衝高整個行程的鳥種數,鳥導Eldhose好像很在乎這個數字;在這一區加了線尾燕(Wire-tailed Swallow)、黃胸織雀(Baya Weaver)及由黑頭文鳥分出的Tricolored Munia。

 

紅領綠鸚鵡(Rose-ring Parakeet)一般記錄到牠都是成小群在天空邊飛邊叫,這個黃昏大概真累了,停在大大的豆莢旁靜靜的欣賞著紅紅夕陽。鳥人們也收工結束這一天Mysore的活動。

 

1/26(日)最後一天的賞鳥行程,鳥導催著大家4:00摸黑出門,到賞鳥點天還黑黑的,圖中石頭山上棲息著族群數量銳減的印度禿鷲(Indian Vulture)等了快一個小時才在單筒裡見到一團糊糊的灰影,看來病懨懨的沒多少力氣,大家睜著惺忪睡眼也有氣無力的隨意瞄一眼算數。

 

印度禿鷲近年的數量急遽下降,來自於牲畜使用的消炎藥殘留屍體內,間接累積到禿鷲身上而引發的病變,這個鐵絲圍欄是為了避免山頭上少數繁殖的個體受到人為干擾;但慣用的消炎藥如繼續使用,圍再多保護也於事無補。

 

這個早上除了禿鷲還在旱田裡為隻灰鷓鴣的聲音追了大半個鐘頭,總算在遠處見到牠的身影,只有這赤胸擬鴷(Coppersmith Barbet)願意在順光的枯枝上大方面對鏡頭。

 

8:40進到一家生意超好的庭園式早餐店,寬廣的停車場擠得需要專人指揮交通;門外也有幾家手工藝品店,不過都是農村裡的平常手工;餐桌上也是傳統的油炸薄餅。

 

這是 Bangalore城外的一處寺廟,南印度常見的大岩塊山體,上面蓋著寶塔型建築,看上去乾禿炎熱沒有一點廟宇清涼的感覺。

 

正午抵達最後一個賞鳥點-Nandi Hill,今天是星期天許多當地遊客來此度假,步道上看到鳥就會有好奇的人們圍過來跟著到處張望。

 

在山腳下就有好鳥--印巴姬鶲(Kashmir Flycatcher)大家都忘了毒熱的太陽追拍許久。名錄上傳ebird後當地的檢查人特地來信詢問,本種與數量較多的紅胸鶲非常類似,要求補充說明,這事當然要問鳥導啦!

 

進山門後馬上感受到猴子才是Nandi Hill的主人,從地面到樹頂成群追逐戲鬧,人們攜帶的食物更是牠們緊盯的目標,不小心美食就由牠們品嚐了。

 

冰棒、冰淇淋都是消暑的聖品,人愛吃猴子也愛,不管要來的還是搶來的,看牠們吃得多享受。猴子活動量大,吃這些高熱量的垃圾食物也沒見到隻體態臃腫的胖猴子。

 

在半山腰上第一次遇到當地攝影者扛著大砲等鳥,原來附近出現隻藍頭磯鶇雄鳥,加入搜尋後鳥眼多馬上就被找到停棲在逆光的高枝上。

 

藍頭磯鶇(Blue-capped Rock-thrush)在山腳下先見到雌鳥,上山後陸續找到不少雄鳥;本種繁殖於喜馬拉雅山區,度冬地在印地西南,一路上都沒記錄,最後一天才爆量出現。

 

Nandi Hill的不同角落都有值得搜尋的鳥種,已過12:30沒人叫肚子餓,鳥還拍得挺起勁的。

 

白色的亞洲壽帶(Asian Paradise Flycatcher)拖著長長的尾羽飄盪在樹林下層非常顯眼,看到這麼漂亮的雄鳥真是驚艷,大家都殺了不少記憶卡。

 

栗腹歌鴝(Indian Blue Robin)也是不可多得的好鳥,記得首次見到是在四川,為牠爬到半山腰上追了好久才勉強看清;在印度相對容易些,前後記錄了三次。

 

Nandi Hill的山頂上一片廣場有遊客服務中心、簡餐廳及不少賣吃食的小販。當地婦女們衣著都非常鮮明艷麗,大紅大綠的配色很突出,稍年長的多穿著傳統服裝,好像只用一條特殊的長長布料披裹在身上。

 

適逢假日已過了兩點半,只點了簡單的餐食卻等得有些不耐煩了,溜進廚房看廚師們還忙得不可開交。

 

山頂附近有幾個平台,不太密的樹林子吹來陣陣山風,感覺很舒適;周圍大面積的土地都是農田及禿山,只這一帶保留著樹林,若是非假日早點上來肯定是個不錯的賞鳥點。

 

午後三點已經沒有特別的目標可期待,只等著時間到了要下山赴機場,悠閒的樹蔭下閒晃;琉腹柳鶯(Sulphur-bellied Warbler)也悠哉的在樹叢間覓食。

 

Nandi Hill有一座印度前總理尼赫魯的紀念館,閒著也是閒著邀鳥導Eldhose在紀念雕像前合影留念。

 

大夥準備下山結束這趟行程之際,意外的再冒出這隻不敢預期的的好鳥-雜色地鶇(Pied Thrush),本種繁殖於北印度喜瑪拉雅山區度冬地在斯里蘭卡,不規則的出現在南印度,碰到算走運。

 

此行拍到的最後一隻鳥-棕頭幽鶥(Puff-throated Babbler)之前紀錄多次均在密叢底層躲藏,這回一直出來步道相送,也代表了印度鳥族的情誼。本種廣泛分布南亞、中南半島及華南地區,亞種分化有23個之多。

 

晚上11:00的班機,下午18:00鳥導送到機場門口簡單的說聲bye bye就走人,大家有點錯愕。一般的經驗這類長途行程,最後這一餐多是特別的館子特別的餐食,互相好好的話別,推薦其他理想鳥點,甚至初步約定下次的行程。他老兄經營賞鳥公司的手法迴異尋常,讓人不解,甚至最後一夜還選了個最不堪的旅館。

 

Bangalore機場管制滿嚴格的,送行的親友只能到大廳的走廊外。到機場才發現穿穆斯林服裝的民眾比例特別多,或許這個社群的人相對富裕出遠門的機會多。這是西南印度賞鳥行程的最後一眼,隨即搭機經新加坡返台。

這趟沒預期也沒報太大期待的印度西南之行,收穫超乎自己的評估,前後12天記錄了273種,個人第3趟的印度賞鳥也有57個生涯紀錄;算是值得推薦的短程賞鳥路線。除了鳥之外印象較深的是這個地區國際遊客相對較少,少有大眾化的自助餐廳,適應當地的食物須有事先的心理準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