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201306_東非烏干達、盧安達鳥影尋蹤 (1)_Mabamba 濕地

烏干達這個國家雖然貧窮落後,但境內有高山深谷,大面積的熱帶雨林及乾旱的疏林草原,加上湖泊溼地星羅棋佈,自然環境豐富多樣,鳥類就有千餘種記錄,其中光是鯨頭鸛(Soebill)和非洲鰭趾鷈(African Finfoot)就值得大老遠前去朝聖,加上東非地塹的西段-亞伯丁裂谷(Albertine Rift)也有25種以上的當地特有種,諸多具吸引力的鳥種,有人揪團如何拒絕得了呢?

 

路途遙遠,5/30黃昏機場集合,21:15的港龍班機先飛香港,5/31凌晨1:40的卡達航空(Qatar Air)由香港飛卡達的首都杜哈(Doha),這段航程8.5小時的紅眼班機,還沒開始看鳥就把老人家累趴了,後面還一段到烏干達的恩特比機場的4.5小時航程等著。

 

這次的長途飛行和整個月的長時間旅行,其實對這等年齡的老人家心裡也有一些憂慮,尤其對體力確是一種考驗,可遠方有超酷的鳥種呼喚著,還是擺出笑容出發了。

 

卡達這個位在波斯灣的中東產油小國,地理位置的關係,在此中轉亞、歐、非各洲的航班非常密集,現代化的機場寬敞新穎,內部24小時人潮洶湧。特別的是偌大的機場沒有半個空橋,登機完全靠叫Cobus的接駁車接送,因此停機坪內四線道的馬路偶爾也會有小塞車。

 

長途飛行的最後一段杜哈(Doha)至恩特比(Entebbe),機上遇到位來自台中的空服員田小姐,她在女性頗受歧視的穆斯林社會待了兩年,看來過得很不自在,難得聽到講台灣話的旅客好生感動,用餐時間頻頻來送飲料關懷,下機前還在艙尾一起拍照留念,另一位空服員來自俄羅斯。

 

烏干達是位在東非中心的內陸國家,雖不臨海但境內湖泊河川縱橫交錯;也位在跨越赤道的熱帶地區,但全國居於高原上,平均海拔約900公尺,氣候涼爽宜人。土地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有台灣的六倍多大,人口約3500萬,多以農、漁、牧維生,是個貧窮落後的國家。

她由東順時針方向依序和肯亞、坦桑尼亞、盧安達、剛果及蘇丹等國為界,東南部有世界第二大的維多力亞湖,與肯亞及坦桑尼亞的部分國界在湖面上。

 

第一晚住機場附近的Central Inn Hotel,環境還可以,沒啥特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天早餐拿熱水瓶外帶杯熱開水竟然要收費,且要價5,000烏干達仙令(約合美金兩塊錢),真是開了眼界的創舉。

 

5/31(五)到旅館Check In才過當地時間下午兩點(與台灣有五小時的時差-台灣的下午七點),鳥導帶大家到附近維多力亞湖邊的植物園找鳥,算是一整個月烏干達及盧安達賞鳥的暖身。15:00~17:30短短兩個半鐘頭的閒逛,竟然記錄了54種,雖然只加一個新種灰鸚鵡(Gray Parrot)(灰鸚鵡善學舌,獵捕壓力很大,80年代自非洲的年出口量約五萬隻,我們植物園見到的是復育後野放的個體),卻深深體會到烏干達賞鳥的潛力。

 

除了灰鸚鵡園內樹上就有身長75cm最大號蕉鵑-大藍蕉鵑(Great Blue Turaco),這是非洲的特有科,許多種類都有怪異的長相和艷麗的色彩。

 

這隻黑白噪犀鳥(Black-and-white-casqued Hornbill)也是超過70cm的大傢伙,雖是母鳥嘴巴也是夠大的了,這種普鳥,整個行程記錄了十幾次。

 

植物園裡的風水似乎不錯,連水中的游禽埃及雁(Egyptian Goose)也上到大樹來休息。

 

園區近湖邊枯藤上的白腹金鵑(Klaas’s Cuckoo),是寄生的杜鵑家族中體色漂亮的成員之一。

 

就在附近另一枯樹上也來了隻同樣翠綠漂亮的白眉金鵑(Dideric Cuckoo),東非杜鵑的種類和數量都不少,當地的繁殖小型鳥都得辛苦戒備,否則儘在養他人家孩子,自己可要絕後的。

 

近水邊的樹上斑魚狗(Pied Kingfisher)非常大方,且數量龐大,應該是食物豐富且巢位易找,此行在湖上曾見過上百隻的大群,想起在金門追斑魚狗顯得太辛苦了。

 

溼地邊小灌木上的號聲扇尾鶯(Winding Cisticola),老婆的小相機就能拍得清晰照片,扇尾鶯是一群不易分辨的小型鳥,總共46種幾乎全在非洲出現,通常靠鳴唱聲和環境來區別。

 

赤胸花密鳥(Scarlet-chested Sunbird)名子顯然來自胸前的超大紅斑,也是廣布常見的花蜜鳥,不同地區也有些外型類似種類,得小心分辨。

第二天6/1(六)約好6:30出門的,吃早餐晚半小時,吃完了鳥導Alfed也遲到,鳥導來了卻等車子沒來,加上外帶杯熱開水要額外收費,大家心裡都沉沉的,開始賞鳥就如此這般,有些擔心往後的一個月。

 

7:40出門10分鐘後就塞死在早市的車陣、攤販和擁擠吵雜的巷子裡,徒步約20分鐘的路,車子開了50分鐘,天啊! 烏干達都這樣的話,是不是該及早打道回府。這是車子前窗拍出的景象,連車帶人要度過湖灣的碼頭近在咫尺,只是可望不可及。

 

烏干達的許多湖灣或河道,都以這種大型的平板渡輪當交通工具,上至大卡車的大小車輛,連人帶貨一起度過平靜無浪的水面,在沒錢建橋的落後地區,是很方便實際的方法。

 

疏散掉一船的人車,我們才有機會擠到碼頭邊,這一群裝扮陌生的外國客,好奇的荷槍警衛也前來攀談聊天,有些同伴自顧自的水邊就找起鳥來,約莫20來分鐘,鳥種還不少。

 

湖畔游盪的黃嘴尖尾鴨(Yellow-billed Duck)群,就在岸邊尋找渡輪掉落的各式可以吃的碎渣當早點。

 

非洲鉗嘴鸛(African Openbill Stork)也頗有期待的等在水邊,看來是經常有收穫的覓食地點。

 

水域附近無所不在的魚狗(Pied Kingfisher)自己打拼,幾分鐘內就數度見牠飛回斜木樁上享受魚獲。

 

這時一旁小船上飛來一隻烏燕鴴(Rock Pratincole),通常停棲於溪流中岩塊的烏燕鴴,把岸邊的小船頭當岩塊,似乎也合情合理。

 

埃及雁(Egyptian Goose)也是水域裡永不缺席的一員,自在的湖面悠遊著。

 

渡輪15分鐘到彼岸,接著在蜿蜒揚塵的紅土路前往Mabamba Wetland,這是一處國際級的重要濕地,正式賞鳥的第一天,前來找尋此行的第一號目標--鯨頭鸛

 

濕地的出口附近住了幾戶人家,岸邊停著三、五艘小船,臨水處一株落葉的樹上結滿了織雀細心編織的巢,群鳥飛舞好不熱鬧。

 

黑頭黃背織雀(Village Weaver)雄鳥正開始編織牠的懸吊巢,這些Weaver雄鳥要是不能編出精美並獲得母鳥認可的巢,牠就沒有繁殖的機會,這種自然的篩選,讓每隻雄鳥都練就一身織巢功夫。

 

上午十點左右,加鳥導共八人分乘兩艘小船,往長滿水草的濕地出發,沿途記錄了一些水澤的鳥種,不是今天的重要目標沒多做停留,即使新鳥種藍胸蜂虎(Blue-breasted Bee-eater)也因晃動的小船而沒能拍到照片。

 

非洲的濕地到處長滿了高大的紙莎草(Papyrus),早期埃及人以此材料造紙書寫而得此中名,外型亦相當特殊美觀,近年台灣也有引進作為庭園水池景觀之用。

 

濕地裡密密的長著各種莎草、禾草,水生蕨類及大面積的睡蓮,目標鳥種就棲息在這樣的環境裡,來此找鳥也順便欣賞一下豐富的濕地生態。

 

約莫半個小時的搜尋,船伕在高草的遠處隱約見到個大灰影落下,小船在密草中半撐半推,朝目標前進,終於清楚目睹這長相奇特怪異的鯨頭鸛(Shoebill),第一天就KO了這1科1屬1種的大鳥,大家不禁歡呼大叫。

 

鯨頭鸛(Shoebill)身長約120公分,大到不成比例的嘴喙,專用來捕食滑溜的魚類,尤喜肺魚,半公斤大的魚也能口到擒來毫不費力,棲息於草澤或浮島的水邊,多以靜待突襲的方式覓食。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