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東北角有個Guajira半島,是南美洲的最北端。我們曾造訪的Riohacha就在半島的入口。半島伸入加勒比海,雖有濕潤的海風,卻無高山攔住水氣而形成獨特的沙漠地形。在Camarones地區間雜著乾旱刺林、紅樹林、海岸濕地等不同棲地類型,有些特別的鳥類,僅侷限分布在這裡。
最後這一段行程開始由Santa Marta山區往海邊挺進。才真正離開山區下到平地。在炎熱的海邊沙地及乾旱刺林漫遊。也到海邊灌水,加些廣泛分布的水鳥,增加一串旅程的鳥類名錄,多給帶隊的鳥導些許面子。
3/12(六)在El DoradoLodge的最後一天,天沒亮,從窗口望向西北方仍在睡夢中的Santa Marta 市區。好像近在眼前,我們一邊看鳥一邊下山,花一整天才到山腳下的Minca。
半路上這個小店真是個鳥地方,除了走廊上的蜂鳥,一旁的小花園裡也來了隻哥倫比亞藪雀(Santa Marta
Brushfinch)這是只出現在Santa Marta山區的特有種。牠是鵐科家族的一員。約17公分。多活動於潮濕灌叢的底層,不進入森林內部。一般地面覓食。
同樣的小店旁,餵食台上香蕉引來這出色的藍枕綠雀(Blue-naped
Chlorophonia)是種非常可愛的短嘴短尾圓胖小鳥。出現在潮濕森林的邊緣。以多種漿果為主食,對牠香蕉應該是極品食材。上圖腹部鮮黃是隻雄鳥。
3/13(日)這是昨晚住宿的Minca旅館。餐廳旁看起來很休閒,有排舒服的躺椅,兩根柱子中間還掛著有雷斯邊的白色吊床。可惜賞鳥的人都來去匆匆,少有時間享用這些可以好好發呆的設施。
離開Minca後,前往Camarones地區的Tayrona國家公園。遇上一群學生模樣像是戶外教學的年輕孩子,同樣的熱情洋溢。見到長相不同的東方人立馬湊過來要求合照(下圖)。賞鳥仔細又認真的淑姬,除錄了許多鳥音,還隨時翻書確認細節(右上)。
中午進Santa Marta市區的餐廳用餐(上圖)。記不得吃了啥菜餚,印象深刻的是,在電視上得知兩天前在日本發生大地震並有嚴重的海嘯,回台灣後才知道事情真的大條。下圖是餐廳的當地食客,及一旁的雜貨鋪。
左圖:猜想是月桃一類的鮮豔紅花,像極了燃燒中的火焰。右上是隻墨綠色的蜥蜴,雖不動的停在樹幹上,還是招來許多人拍照記錄。右下是不知名的藤類果莢,種子像厚實的圍棋子,是個很好的童玩。
午後來到Riohacha附近的Los Palomino,一下車圍來一群皮膚黝黑的快樂孩子。美鳳當起親善大使,一一給孩子們送上麵包。大家開懷的叫鬧,吃得津津有味。右下圖兩個表情靦腆的稍大孩子,找鳥功夫不輸鳥導。
右上:有外客前來的時間,是孩子們最佳的娛樂時光。看這上相的小女孩,那毫無緣由的笑容就是單純的幸福。那裏的氣候環境,植被和人們,讓人有種錯覺,以為身處非洲的肯亞。
今早仍在Minca地區找鳥,一樣的地方再來一次還是有不同的鳥種可看。棕尾鶲鴷(Rufous-tailed Jacama)上身泛著綠色金屬光澤,白喉棕腹,配色鮮麗出色的鳥種。鶲鴷是中南美的特有科,約25種。都有個長直的嘴喙,善於在空中獵捕飛蟲。
太陽出來後天空開始有猛禽出現,雙齒鷹(Double-toothed Kite)是分部中南美洲的小型猛禽,牠的上嘴有兩個齒狀突起而得名。英文雖叫牠Kite,型態習性與雀鷹屬相近。也有白色的尾下覆羽。以蛙類、蜥蜴及大型昆蟲為食。
黃喉蓬頭鴷(Russet-throated
Puffbird)是種大嘴大頭圓胖的小鳥。分布在哥倫比亞東北及委內瑞拉西部的乾旱疏林中。大嘴善捕食甲蟲。蓬頭鴷也是中南美洲的特有科,有38種。體型相近,多為棕褐色系。
熱帶蚋鶯(Tropical
Gnatcatcher)是廣布熱帶美洲約10公分的小小鳥。頭亮黑色,頸背灰藍色。長長的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白色。常活潑的跳動,高蹺著尾巴。嘴尖細,以小型昆蟲、蜘蛛等為食。蚋鶯科也是南美洲的特有科,約十幾種,都是小型鳥。
熱帶的海邊有些淡水濕地,太陽出來後各式的蜻蜓活躍的飛舞。帶著望遠鏡,這些會飛的小東西也很吸引鳥人的目光。
鳳頭距翅麥雞(Southern
Lapwing)是種約35分的大型鴴科鳥類。自中美的哥斯達黎加至阿根廷南端都有牠的蹤跡。肩部翅膀的前端有個粉紅色的距而得名。多生活於濕地草澤。取食多種食物,包括昆蟲、小魚、蚯蚓等。
栗姬啄木(Chestnut
Piculet)是種不到10公分的迷你型啄木。只出現在哥倫比亞及委內瑞拉的近加勒比海地區。從紅樹林到乾旱樹林、蔓藤灌叢都能適應。性情活躍不停跳動。主要以螞蟻等小型昆蟲為食。
今天都在Guajira半島的海邊找鳥。較特別的多加個當地的鳥導。不過他只對當地留鳥熟悉,水邊的候鳥或天上飛的猛禽,都像是初學摸索的鳥人。Pablo責任重大,須多訓練些稱職的鳥人分攤點他的辛勞。
肉垂水雉(Wattled
Jacana)是中南美洲常見的水邊鳥類。長長的腳趾可輕鬆的活動在爛泥地或水生植物上。上圖是隻亞成鳥。長成後嘴角和額頭有大片的紅色肉垂是牠名字的由來。以水邊的各式昆蟲、種子為食。
一個早上就在Guajira半島的近海水岸、沙地、刺林、濕地的太陽下優晃。鳥是不少,有50餘種紀錄。不到六點出門到中午時間大家都困乏了。海邊找個樹下吃起野餐來。連日的奔波征戰,看鳥的人體力都顯露疲態。帶隊的Pablo更不用說,從找鳥到應對一切大小雜事。看他也力不從心,照顧不了全局了。單筒大多由Wally操作,中餐連素食也忘了準備。真累了,該好好休息。
北方叫隼(Crested Caracara)是種大型的隼科猛禽。約50餘公分。但和印象中快速追捕獵物的猛禽印象不同。這種叫隼以腐屍為主食,包括路殺的動物。常見牠在開闊的地面徒步慢走找尋屍體。生態角色和烏鴉一模一樣。算是猛禽中的異類。
朱紅霸鶲(Vermilion
Flycatcher)這只是隻雄亞成鳥,腹部已有鮮血般的紅色,完全成長後紅色會一直漫到頭頂。從美國南部到阿根廷都非常容易找到牠。活動於開闊環境,加上體色鮮艷,是不會錯過的鳥種。和其他霸鶲一樣,喜好捕食飛行的昆蟲。
大尾擬八哥(Great-tailed Grackle)雌雄兩性差異顯著。雄鳥超過40公分,全身油亮的黑色,有個誇張的長大尾巴。母鳥為樸素的深褐色,比公鳥少了約10公分。美國南部到哥倫比亞的海岸邊都普遍易見。棲息在多種環境,尤其沿海開闊地區,只有不進入密林。是個機會主義的雜食性,包括昆蟲、腐屍、漿果、種子…都在牠們的菜單裡。
灌叢綠鶯雀(Scrub
Greenlet)這種10公分出頭的小型鳥,看來毫無特色,背面淺淺的橄欖綠,腹部淡色。分布哥倫比亞及委內瑞拉北部。適應從乾燥落葉林、咖啡園、油棕林等各種環境。食物以無脊椎動物為主。
赤褐鵂鶹(Ferruginous
Pygmy-Owl)是美國南部至阿根廷分布廣闊的迷你型小貓頭鷹。與台灣的鵂鶹相當,只是尾巴略長。頭後也有假的眼斑。白天比夜間更為活躍。適應於低海拔的各種環境。食性很廣,包括昆蟲、蜥蜴、小鳥甚至小型鼠類。
藍頭鸚哥(Blue-headed
Parrot)是種中小型的鸚鵡。全身綠色,有個深藍色的頭直至前胸。尾下覆羽深紅色。鸚鵡的羽色常有不按牌理出牌的卡通感,這一身出色的紅藍綠應該出現在某國的國旗上才對,牠卻披著色彩滿天飛。牠那嘴喙適合啃食當地的各種種子。
在乾熱的環境,曝曬一整天,有些辛苦但收穫也相對的豐富。今天共有83種紀錄,個人新鳥種有12種。回Santa Marta旅館可以睡個香甜的好覺。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