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

20191031~1127_隨鳥漫遊巴西東北_(7)Itacare-Camacan(Serra Bonita)

巴西東北的賞鳥下一站即將抵達終點-Porto Sequro,再沒有特長的路要趕。心情變得輕鬆,沒事就聊開來。無意間話題轉到外來種鳥類,Raphael語出驚人說整個巴西僅有家麻雀野鴿橫斑梅花雀金絲雀4個外來種,前兩種數量龐大,梅花雀記錄一次,後者沒見到。相對台灣的外來種到處氾濫成災,八哥鸚鵡聖鹮鵲鴝...入侵嚴重。已在野外建立族群的估計不下30種。什麼原因導致這麼大差別?巴西人不養外來鳥嗎?或到了野外活不下去?台灣生存環境太好了,誰來都活得愉快自在?或者書上說的,島嶼生態系脆弱,任何外來的都能強勢的霸凌本地種?真值得深思。

接下來兩天目地地是Camacan。當地有一對雄心萬丈想保護大西洋岸森林的夫妻,在這裡買了2500英畝的可可農場,開創一個Serra Bonita Reserve。後來設立機構募集資金繼續購買土地,管理並保護森林。目前已有6100英畝的大西洋岸森林受到完善的保護。區內已有巨型的稀有猛禽角雕(Harpy Eagle)進住並定期繁殖。



11/17(日)清早再花兩個多小時走一段昨天早上的Caetitu保護區,鳥不少,記錄了32種大多見過的,只加一個Bahia Piculet。右上:大路旁的步道入口。右下:長滿芒萁的路旁,鐘雀依舊響亮的深藏樹林裡鳴叫。左上:步道裡保護區的告示牌。左下:走回公路準備回旅館吃早餐。



黑喉芒果蜂鳥(Black-throated Mango)是種12公分小型的蜂鳥,嘴長約佔1/4以上,身軀嬌小。這是隻雌鳥,喉胸沒有全黑,只有腹面中央一條不規則的黑帶。清晨氣溫仍低,正等著陽光來暖身。



條紋侏儒鳥(Kinglet Manakin)是個僅9公分的小不點。紅頭頂、條紋胸。長相別緻。侏儒鳥中還有兩種外表較為相近也是紅頭頂、條紋胸的種類,但分佈區完全不重疊。本種只在巴西東部的海岸森林,是特有種。



右上:Villa Mae Va的自助餐廳,其他客人應都吃過離開了,菜色仍準備得很齊全。左上:在Villa門口上行李準備繼續南下到下一個鳥點-Camacan。下圖:經過相同的那一個Itacare海灘,遊客不少。



南下途中在沙塵滾滾的路旁隨機找鳥,黃腹食籽雀(Yellow-bellied Seedeater)停遠處河床上的號角樹頂。遠遠看其實腹部並不特別黃,由頭部黑色範圍、嘴色及分佈區來判定種類。



附近的濕地也站號角樹頂上的黑頂鷦鷯(Black-capped Donacobius)。這是屬於黑頂鷦鷯科的單一鳥種。分類上曾被置於嘲鶇科,也曾歸在鷦鷯科。初始命名文獻放在鶇科裡,在巴西的採集地也被誤植為南非好望角。給個名字就經歷多次的坎坷波折,非得好好記住牠不可。



另一停點的金帽鸚哥(Golden-capped Parakeet)是巴西的特有種。保育上列名CITES II的受脅名單裡。早期曾是普遍的種類,因捕捉販賣而數量減少,近年又因棲地逐漸破碎化,族群數量仍稀少。身體綠色有橘黃色的胸腹及頭頂是其特徵。



黑頸簇舌巨嘴鳥(Black-necked Aracari)在路旁的椰子樹上大啖成熟的椰子果實。活像個吃到飽的大餐廳。巨嘴鳥是南美的特有科,和舊大陸的犀鳥科一樣有個很不成比例的大嘴巴。大多種類都有鮮艷的顏色,是鳥人追逐的重要目標。



離開Itacare不遠再度進入先前找不到超及困難的栗脇竄鳥(Bahia Tapaculo)的Aqua Boa Reserve。這個保護區的潮濕森林環境非常原始。步道上落葉厚積,蔓藤橫道,前行者常撞上一臉的蜘蛛網如上圖。只可惜竄鳥還是沒露臉,留個超級稀有的遺憾。



在潮濕森林裡的鶇鴷雀(Plain-winged Woodcreeper)也有叫牠Thrush-like Woodcreeper的。身上其實沒有特別明顯的特徵。本屬其他成員都在亞馬遜雨林,只有牠東飄到大西洋岸的闊葉林。



灰蟻鵙(Cinereous Antshrike)也活動在潮濕森林的蔓藤間。這隻雄鳥正如其名全身一致的灰黑色,且無斑紋。幾種長相相近的蟻鵙雄鳥喉部多少有些深黑色的斑塊。只有牠最純正的灰,連眼睛都沒橘或淡色參雜其間。



11/18(一)昨天夜裡才抵達Camacan的總部,左上圖是大群房舍之一,本以為要住這裡。住宿的地方離這裡有9公里的窄小陡峭山路。換了三部保護區的四輪傳動車到Lodge。右上:住房到餐廳間有300公尺穿過樹林的石板路。右下:我們的住房,由石材和紅磚建造,古樸堅牢,門口與樹林間一片石板院子,也是個不錯的鳥點。左下:餐廳下層後方面向山谷的走廊,視野很好,角落吊掛幾個餵食台,等餐時間逗留的最佳處所。



清晨在大霧中走到餐廳前的小廣場。馬上迎來馴良的野生動物。左上:兩三隻領西猯(Collared Pecary)見到人就靠過來,牠是西猯科的野豬,雖是野生的餵食慣了和人很親近。右圖:這隻侏儒南美鹿(Brocket Deer)好像來向人們要早餐吃,一直嗅著空空的手,應是人們餵食慣的行為。左下的大蜥蜴(Tropidus sp.)比較緊張,人一走近立刻跑開。



左圖:在森林裡一早通常都罩在濃濃的霧裡,鳥在樹上跳只見黑影晃動。右圖:早餐後霧氣稍散,門口就有鳥可看。右下圖穿短袖、涼鞋的主人,端杯咖啡和大夥一起找鳥。



這兩天在山上白天賞鳥的環境。右上:山頂有一5公里長的環狀線,花一個早上繞了一圈,收穫不錯。左上:環狀線的山頂一片相對開闊的碎石山頭,地生的鳳梨科植物正抽出長長的橘紅色花穗。左下:路上遇到約兩公尺多長的蜘蛛大聚落,植被上覆滿層層疊疊的蜘蛛網,這種規模的蜘蛛群聚,真是奇觀。右下:面向山坡的方向有通透的視野,駐足找鳥的好地方。



在環狀線記錄到的巴西樹獵雀(Bahia Treehunter)圖鑑寫在尖嘴樹獵雀(Sharp-billed Treehunter)後面的註解裡的一個未被描述命名的種類,依靠外型不容易區分,只由分佈區來判定。巴西的鳥圖鑑是2009年出版的舊書,至今仍未被命名。Clements名錄列了一個沒有種小名的型(undescribed form)。



黃喉紫鬚傘鳥(Buff-throated Purpletuft)是隻僅9公分大的稀有巴西特有種,僅點狀分佈在東部森林裡。保育上名列瀕臨絕種的名單裡。這小小鳥的習性多停高高的樹頂上,為了找牠確實費了一番大工夫。圖片這隻僅約略見到胸部的鱗斑和皮黃色的喉部。



大頭扁嘴霸鶲(Large-headed Flatbill)棲息在密林的陰暗底層。經常靜悄悄的不出聲且不太活動,只等待飛蟲路過。沒有鮮明的體色不容易偵測到牠的存在。正如其名有個寬扁的嘴喙,用來追捕獵物。



棕胸隱蜂鳥(Rufous-breasted Hermit)在潮濕的樹林下層數量尚稱普遍。也見到兩三次正在築巢的個體。牠有上下雙色的長彎嘴,棕褐的胸部。主要特徵在棕色的圓尾有著明顯黑色的次端斑及白色尾端。飛行時容易認清牠。



山區產巨石,老遠就可聽到工人打石的鑿錘鏗鏘聲響。原來石板路是這樣一槌一槌敲出來的石塊鋪成的。右上是手工敲好的石塊和鋪好平整的路面。



回餐廳吃飯前都會到下層的走廊等前來餵食台的鳥。黃喉舞雀(Buff-throated Saltator)第一個入鏡。野外牠都站遠遠的樹上。有香蕉招引牠在一旁猶豫良久。最後還是以食為天,飛下來了。



紅頸唐納雀(Red-necked Tanager)是種難忘的漂亮小鳥。在潮濕森林理還算容易見到。紅、黑、藍、綠四種對比強烈顏色組合在一起,非常讓人驚艷。也下餵食台成為我們午餐的前菜。



暗紅腹鸚哥(Maroon-bellied Parakeet)在野外也不難找到,卻老在樹林裡遮遮掩掩的。來到走廊外的低枝上,有人在附近也不敢輕易下來。觀望一陣子還是飛離了。本種從正面看尾羽、腹部還有前額都有紅色斑紋。



綠旋蜜雀(Green Honeycreeper)一身綠的母鳥仔細瞧還是很耐看的。和藍錐嘴雀(Blue Dacnis)的母鳥很像。本種的上下嘴喙是不同顏色,腳的顏色也不一樣。如一旁有公鳥一起覓食,區別就一目了然了。



尖喙鳥(Sharpbill)拿幾乎所有鳥類共同的特徵尖喙叫牠不覺得奇怪嗎?分類上長期被認為是獨立的尖喙鳥科的單一成員。近年的分子生物研究把幾種頭上有紅冠的霸鶲也移入同一科裡。最近又有鳥書作者把牠們全搬到蒂泰雀科中。儘管分類群變動頻繁。牠那綠背、黃腹且佈滿斑紋的長相很容易辨識。散居南美各地有6個亞種。



燕尾蜂鳥(Swallow-tailed Hummingbird)一路記錄過多次,太遠或逆光都只見到有個長尾巴的黑色身影。這回停順光的近枝條,紫、藍、黑雖多是深色系,看起來還是很出色有看頭。



金肩紋裸鼻雀(Golden-chevroned Tanager)是只分佈在東部海岸山脈的特有種。頭、胸、背都是藍灰色,下半段是淡綠色。最明顯的是有個鮮黃色的肩章,好像士兵或警察表示階級的臂章。



這是Serra Bonita的餐廳。左下:我們用餐的長桌,後面牆上貼著山區的重要鳥種,也是我們的目標。左上:另一角落架上有不少有關當地生態的書籍,有舒服的靠背椅供閱讀,頭上還掛著一隻角雕(Harpy Eagle)的模型。另有張長工作臺也可做為小行討論或會議用。每天晚上對鳥名錄就在這裡。右圖:窗外有很好的視野,玻璃上貼著貓頭鷹的剪紙,兩隻眼睛挖空透著天光,感覺活靈活現的。

中午略休息後在Lodge附近樹林逛了3公里多。兩個半鐘頭記錄15種全是看過的鳥。



星喉蟻鷯(Star-throated Antwren)在陰暗的森林下層活動,被回播叫聲吸引在人群四周繞圈子,才有機會留下影像。牠是巴西海岸森林的特有種。在這區域內沒有長向相似的種類。這隻是雄鳥,喉部黑底有白星點,母鳥則為白底黑條斑。



燕尾侏儒鳥(Swallow-tailed Manakin)是配色鮮明漂亮的小型鳥。侏儒鳥通常短嘴、短尾身體圓胖。本種叫燕尾也只是伸出兩根短短的中央尾羽。通體綠色的母鳥也有兩根燕尾。



黑喉粗嘴雀(Black-throated Grosbeak)在潮濕樹林中、上層活動。除大紅嘴外全身盡是黑色,獨稱牠黑喉有些不明所以。賴以維生的東部森林逐漸開墾成農耕地,數量稀少。近年分子生物研究建議移入唐納雀科,又會要搬家了。



11/19(二)清晨在濃霧裡不好找鳥,保護區的許多小角落都可找到自然界旺盛的命力。右圖:木質擋土牆和山坡的交界面上,密密的長出一長排木耳,份量足夠煮出一大鍋料理。左上:石頭堆裡長出的金草石斛蘭,花朵有5公分大。左下:大型野生的嘉德利亞蘭,拿相機的都來拍照存證。



白喉爬木雀(White-throated Woodcreeper)是種30公分的大型鳥,行為像啄木一樣沿著樹幹往上爬找尋食物。南美有幾種大型爬木雀,行為長相都很類似,如Strong-billed Woodcreeper、Mustached woodcreeper,都有相同的特徵,只是用不同部位的特徵來命名。但分佈區都不重疊。



棕褐孤鶇(Rufous-brown solitaire)昨天一出門就在濃霧裡聽叫聲並見到一團棕色的鳥,今天太陽出來後才一睹廬山真面目。本種有四個姊妹種零星分散在巴西東南、圭亞那、祕魯及哥倫比亞和厄瓜多。外型相近因鳴唱聲不同而獨立成四種。數量都不普遍。本種應該算是巴西特有種。



來吃午餐前再到樓下走廊巡視一遍,毫無特色的暗色蜂鳥(Sombre Hummingbird)就停在廊外枯枝上。腹面一致的暗灰,喉部略有斑駁的綠點。唯一能看到的一點點特徵是尾羽末梢的白端。



紫喉歌雀(Purple-throated Euphonia)的雄鳥是引人注目百看不厭的小型鳥。類似種類20餘種。除分佈區外,額頭、喉胸的顏色有較大的區別。與本種相近的紫藍喉、黃額頂的種類就要靠尾羽下方有無白斑及白斑的位置來判別了。



原先計畫吃過早餐下山的,臨時改在山上用過午餐才下去,多出幾個鐘頭就在餐廳下層混。最後這幾種鳥都在那裏拍的。綠背比卡雀(Green-backed Becard)也停得很近。上圖是南方的亞種的雄鳥。胸腹非灰色代之以白色且有一淡黃色橫帶。



黑蜂鳥(Black Jacobin)蜂鳥是種類繁多又活潑好動的的小型鳥。識別上常一團迷糊。唯獨本種一身漆黑,胸側到腹部兩條白色寬帶。這種黑白分明的配色很獨特又一目了然,誰都不會認錯。



吃過午餐離開前,大家有些依依不捨的在門口合影留念。已經算老朋友的領西猯(Collared Pecary)也來和大家道別。左上:和Raphael合照的這對主人夫婦用心的維護了這六千多英畝的保護區,中間的女主人有很好的手藝煮出美味豐盛的料理。右上:載運行李的Pick-up車在房門外等著上行李下山。



右圖:Raphael在車上等著裝上行李。左上:全員的大合照,為這難忘的兩天畫下圓滿的句點。左下:下山途中再瞧一眼高樹頂上的Pink-legged Gravetoria的巢,希望仍回原地使用,最後還是空手下山。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