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201903_探訪弄崗的新鳥種-弄崗穗鶥_(1)

[弄崗保護區]-相信在台灣還有不少鳥人沒聽過這個名號。她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崇左市龍州縣境,是鄰近越南的邊界的一處克斯特地質的自然保護區。近年之所以闖出名號,緣於2008年在保護區內,由中國鳥類學者發現了新鳥種-弄崗穗鶥。使她一時聲名大噪,各地鳥人絡繹於途。

8年前風聞此事即與好友陸維在北京鳥友橘樹的聯絡安排下準備前往朝聖。奈因緣不足,在行李都上了車準備往機場時,電話一頭傳來[連日豪雨,弄崗發大水,交通中斷]的消息。這一等八年過去了,今年總算因緣俱足順利成行。而且不僅找弄崗穗鶥去,還組了台灣的賞鳥隊參加[2019年中國龍州第三屆-秘境弄崗-國際觀鳥節]的觀鳥比賽。



2019 3/05(二)晚上九點南航班機準點降落在廣西南寧的吳圩國際機場。左上:桃園機場登機們的看板。右圖:加入台灣白耳奇鶥隊參賽的成都鳥友-蓮蓬子在出口接人。一起等候接下來兩波參賽隊伍的班機到來,共同搭乘龍州縣政府派的小巴連夜趕往弄崗隴亨村的住宿點,過午夜進房住下。



天氣放晴以後的隴亨村口,左圖是去年的第二屆弄崗觀鳥節的閉幕式會場,維持得清淨如新,似乎還可以嗅到一年前隆重慶典的氣息。右圖是村口面對的石灰岩山頭,道路盡頭的路口矗立著嶄新的木製大牌樓寫著-[隴亨觀鳥基地],每天進出都會經過這個牌樓。



左圖是住了一星期的盧氏農家樂,門口這部渾身泥漿的越野車是他家做為鳥導的基本配備,也是我們這一個禮拜的交通工具。右上是進門的大客廳,左側掛著整面牆的大型[鳥網]簽名布,主要是攝影者的簽名留念。後邊的門通到廚房和餐廳。右下是隴亨村的中心,人員、車輛都在這裡集合出發,一旁牆邊掛著大幅隴亨村的介紹及當地鳥種的放大圖片。



3/6(三)黃昏才是觀鳥節的正式開幕式,早上民宿廬老闆帶我們到他屋後的水塘等鳥,常見鳥一堆,沒特別讓人興奮的種類。上圖是在台灣也是常見冬候鳥的藍尾鴝(Red-flanked Bluetail)。



白喉冠鵯(Puff-throated Bulbul)在弄崗的石灰岩森林裡是大宗的常見種。尤其是擺放食物,人又躲在黑篷裡的水塘。喉部大鬍子狀澎起的白色算是牠的特徵吧!



棕胸雅鶥(Buff-breasted Babbler)是個沒特徵的森林底層鳥種,常成群結隊的在有食物的水坑附近活動。在野外倒是行跡隱匿,常潛行在陰暗的樹叢底層。



白腰鵲鴝(White-rumped Shama)在原生地也是族群旺盛的優勢種。難怪入侵台灣後就一路擴散。現在台灣低海拔森林隨處都可聽到牠多變婉轉的歌聲,較大型的都市公園也能輕易找到其行蹤。



這牌樓是隴亨村最明顯的地標,應該是配合[龍州觀鳥節]才新建的大型牌樓。弄崗連續三年在陰曆的二月二日,也就是當地習俗[龍抬頭日],舉辦大型國際觀鳥比賽。迎來全國各地及國外鳥人朝聖。也帶動偏遠貧窮村落的觀鳥與旅遊商機。這也是中國全面性的[扶貧計畫]之一,看來成果豐碩有目共睹。



左下:掩蔽帳外望的水塘佈置,食物被吃光後就鳥去塘空。左上:實在沒啥新鮮引人的東西,大家都沒趣的在水塘外閒愰。右下:小雨中小盧守候的另一頭森林傳來好鳥的消息。大家隨即奔進另泥濘的小路。目標達成後才笑容滿面慢慢溜出陡滑的小泥路。



到了鳥點首先亮相的是一對短尾鷦鶥(Streaked Wren-Babbler)這通常在陰暗下層行蹤詭秘的鳥種,有美食的引誘還是大方的拋頭露面。本圖是恩愛的一對,右上的一隻是耍公主脾氣的母鳥,每一口食物都要公鳥夾在嘴上才肯接口。一旁的鳥人都報以會心的微笑。



上圖是站泥地裡的短尾鷦鶥(Streaked Wren-Babbler)一付深怕羽翼弄髒的有趣姿態。有些教科書畫的鷦鶥常有這等挺立的特殊姿勢。



這回弄崗行的主要誘因來自這隻弄崗穗鶥(Nonggang Babbler)。黑乎乎沒啥特殊的克斯特密林下層種類,耳下的白色月芽斑是較明顯的特徵。本種2008年由廣西大學鳥類學教授-周放蔣愛伍正式發表命名的新種。此事件當時造成了鳥類學界的轟動。



右圖是景區裡大幅的弄崗穗鶥說明看板。細訴牠的發現及棲地、特徵等內容。左上是入住的盧氏農家樂,取名為[弄崗穗鶥客棧]。左下是我們的白耳奇鶥隊與老闆-盧榮合影。盧榮是第一個能以口哨聲及食物與弄崗穗鶥親近的傳奇人物。這項技能耗了他近兩年的工夫,也翻轉了弄崗一帶好幾位鳥導家庭的經濟條件,村裡不少貧困農家也得利於賞鳥活動的周邊效益。



繁殖期到了弄崗穗鶥(Nonggang Babbler)都雙雙對對的活動。雌雄鳥外觀差別不大,體色大致雷同。雄鳥腮部及喉胸的白斑略大,眼圈藍色也較為顯著。



大衛氏雀鶥(David's Fulvetta)看這外形和台灣的繡眼畫眉長得一模一樣。其實原來也歸在同一種裡。近年的分類系統把牠拆成四個獨立種。分佈在華南及中南半島北部。做記錄時以分布範圍來認定比外形容易許多。本種生息於廣西、湖北、湖南至越南北部。



午後三點專車送到[發現弄崗]景區準備參加開幕式。報到後時間尚早在景區裡隨處逛逛。左圖的教室裡還有官員們接受[生態龍州]的課程講習。牆外有整排的龍州生態圖片及解說看板,那個穿大紅袍的記者聽說台灣來的舉起相機就一陣猛拍。右圖:走進景區裡想找找鳥,只有一隻冠鵐值得一提。印象深刻的是不少建築牆面都以石磨的底座當裝飾,很吸引目光。



左上:開幕式的舞台上晚上的表演團隊正在認真的彩排,擴音器震天價響,所有鳥該都被嚇跑了。左下:景區一角的鳥巢意象裝置藝術。右上:景區範圍還不小,得按圖索驥才找得到要去的位置。右下:路旁掛了許多龍州的生態圖片,包括金門也有記錄的[緬甸蟒],這隻鳥是錯過好多次的白腹幽鶥,但直到離開弄崗還是沒找到牠。



這是晚餐的主菜,叫畚箕芭蕉餐,據說是壯族的特色吃法:所有的菜都裝在一個竹編約80公分直徑的大盤(畚箕)裡,襯著大片的芭蕉葉。有十幾樣冷盤式的菜色,配上白糖、辣醬等沾料。這一盤就餵飽了全桌的十個人。



開幕式的燈光、音響效果十足。內容行禮如儀:有俊男美女的專業主持人(左上)、四平八穩的官員講話、鳥功傑出的鳥導頒獎(左下)、龍州縣境各鄉護鳥隊的授旗(右上)以及歐洲隊的搞笑講話(右下)。氣氛相當熱鬧,所有參加人員這四天三夜的一切費用都由龍州縣政府及贊助企業買單。



正式節目過後有許多俱民族特色的藝文表演。當地民眾紛紛湧入,鳥人們則陸續散場,回去養精蓄銳準備接下來三天60小時的馬拉松式觀鳥比賽。



3/7(四)正式開始比賽,7:00吃過老盧準備天天一樣的麵條早餐。天氣開始變壞,一陣風一陣雨的。四人一組搭著越野車從龍州外圍的路線找鳥(比賽範圍包含整個龍州縣,主辦單位建議了十幾條有代表性的路段,每隊各自碰運氣自由選擇)。首先在車窗邊拍到這隻西伯利亞石鴝(Siberian Stonechat)。本種原稱黑喉鴝,近年拆成東西兩種,舊中名用於歐洲種,本種繁殖於西伯利亞,以繁殖地命名。



淡腳樹鶯(Pale-footed Bush Warbler)是種找了好幾年的鳥,季節對了歌聲較多找起來就容易。在一處停車場旁的泥地上追了幾回聲音,才在灌木叢中見到昂首高歌的身影。是此行增加的五個新種之一。



這次龍州 的賞鳥路線我沒做太多深入研究,去哪?怎麼走?都由蓮蓬子-小羅與開車的司機決定,連見到的鳥種上傳給主辦單位也由他隨時一手包辦。我們只當個單純的賞鳥人儘可能的找鳥。上圖是途經的鳥點。左上:找到淡腳樹鶯的停車場。右上:路過的一個水庫,橘樹要大家不用帶單筒,最大水庫就這樣,雙能一眼看穿。下圖是龍州絕大多數平地都只種製糖用的甘蔗,三整天都在甘蔗田附近悠轉。



路旁見到的白鶺鴒(White Wagtail)與台灣的長相差很多。白鶺鴒分布廣亞種多,約有十餘個。本亞種是貝加爾亞種M. a. baicalensis。較少來台灣度冬。



這段路在龍州的西側水口鎮,隔條小河與越南為界。左上:與司機在中國的界碑旁合影。左下:圖中河對岸上有個小白點是越方的界碑。右圖:界牆旁的小河道與貼著界牆種的蔗田。



中越兩國在政治上仍有些敵意,邊界鐵欄圍得密實,上面還寫了些大陸上慣用的口號:[築鋼鐵長城、保華夏平安]、[保護軍事設施人人有責]、[增強國防觀念、保護軍事設施]。可在採收的甘蔗田裡大批的採收、搬運工人大都是由越南越界來的非法勞力。



巨嘴鴉(Large-billed Crow)在當地數量並不多,且被雨淋的湯湯醜醜的。還是在比賽名錄加一個記錄。



用長鏡頭拍的越南方的界碑,看來還很新,雙方建立的年份都註明2001,碑牌編號同樣是938,越方是(1),中方是(2)。



約15:00來到武德鄉的歡來谷景區。好高興雨終於停了,鳥應該也很高興都出來活動唱歌。在這個景區給賞鳥比賽的記錄加了十來個。左下圖是景區後方的村落,其餘均為歡來谷的住宿點。




景區入口下方有幾大方水塘,種了些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小鷿鷈悠游其間,頭頂的翠鳥(Common Kingfisher)相機都要爆框了,牠還不飛離且轉身擺Pose讓你拍個夠。



黃腹花蜜鳥(Olive-backed Sunbird)也趁著雨停的空檔出來覓食。這幾天記錄了不少叉尾太陽鳥,黃腹花蜜鳥雖然分布更廣數量更普遍,但這趟七天的行程只記錄了這一次。



歡來谷後方山路可通往越南邊界,一直被告誡著不可超過界碑。坡度不小的山路老人家在有限的時間裡也沒力氣走到那裡。但一路上鳥況不差,記錄了20餘種是今天最滿意的鳥點,還包括十來隻狹域分佈的白翅藍鵲



黃昏時來到[蜆木王]景區。右圖山坡上那棵巨木是主角。它是熱帶石灰岩地質特有的椴木科大喬木,據說樹齡約2300年,樹高近50米。本想沿石階爬到大樹下,走一半石階陡又滑還是回到路上遠望就好。左圖的排場是這棵[蜆木王]始祖神靈的祭典,看起來很隆重。路邊有一群村婦撐著傘為慶賀龍抬頭日及巨木祭典快樂的唱著山歌,很有邊疆少數民族的韻味。



祭典儀式一旁有個大紅牌,細訴著蜆木王的身世與傳說。



3/8(五)今天雨勢更是綿綿不絕,穿了雨衣走進弄崗保護區隴麥祖-隴江一線。環境很好可惜天時不對,只有兩隻冕雀在山頭上的迷霧裡飄飛。在右上圖的末端森林邊,走前頭的小羅和我見到一隻咬鵑飛掠過的身影。



今天最捧場的非銅藍鶲(Verditer Flycatcher)莫屬,多的時候一次可見到5~6隻的小群。有時還停到很近的低枝上,雖然也淋了一身濕卻不失牠的帥氣。



左圖:往外走的步道上,兩個穿大紅衣服的記者等在哪裡。要採訪台灣來的鳥人對弄崗的印象,先提示了一堆好話要我照著說,他們幹這一行的日子過得也不輕鬆,還得擔心受訪對象亂說話。右圖:保護區外甘蔗田間的農路,這兩年來才全鋪上水泥路面。



雨滴滴答答的下,去哪裡都沒鳥看。想起昨天有人在一養魚人家的池子裡有鴛鴦(Mandarin Duck)混在家鴨群裡。司機幾經詢問找到那戶人家,拿了魚池鑰匙帶我們找去,果然和番鴨群躲在遮雨棚裡。主人不停的詢問牠的習性,很想把牠留下來,也會成為他的衣食父母。



鴛鴦池附近新開個小型的景區,一片淺淺的水池,其上架了幾條木棧道,濛濛煙雨中水面倒映著克斯特地形的山頭,也有一番特殊的風味。水池旁有一秧雞身影,可惜追丟了,只有小羅看到紅腳苦惡鳥的背影。右下是一旁的桑葚園,供遊客入園採果,收費每人10元人民幣。



一處蔗田旁的小河邊,常可找到紅頂鶥金眼鶥雀,有人就在河堤上草叢裡搭起掩蔽帳,供攝影者拍照。我們路過時並沒人守候也沒餌料。褐頭鷦鶯(Plain Prinia)大概常在附近找到吃的,有三隻老在附近徘徊,沒其他鳥閒著也是閒著,加減拍吧!



褐翅鴉鵑(Greater Coucal)在龍州不知是季節的關係或真的數量太多,不經意間就能在田野的路邊見到牠。陰雨綿綿的天氣裡常見牠聳著鬆鬆的羽毛,像人們老是晾不乾衣服一樣。一身紅褐色的背與飛羽,當地人都叫牠[紅毛雞]。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