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泰國行程在馬來半島北部東側的Phetchaburi省漫遊。位置算是泰國的西部。西鄰緬甸,東邊是暹羅灣的西北角。地形平緩,近海有大規模的鹽田,往內陸則是重要的稻米生產區,水田、濕地一望無際。再往西側接近丘陵有些旱地、零星牧場。環境多樣,尋常路邊找到不少好鳥。
在一般的鄉間小路兜圈子,有識途老馬帶領,挖出不少新鮮好鳥,兩個小的也樂翻天。相機隨時出籠,還不時搶著爭窗口的位置。常有[妹妹擋著我]或[姊姊不要擠]的怨言,一路鬥嘴笑鬧。這種家庭的歡樂時光,賞鳥兼玩耍勘值久久回味。
8/3(四)今天的早上很悠閒,先帶兩個小的到園區裡的水塘邊(下圖),Amorn說有銅翅水雉,果然在遠處找到兩隻。亭子右後方的的大樹上昨晚有十幾隻雙角犀鳥(Great Hornbill)夜棲,今早帶了相機卻不見蹤影。右上:在房間門口留影。左上:這個早餐吃得很悠哉,一對藍翅八色鶇正育雛,隨時出來覓食,我們也隨時放下碗筷,拿著相機追著拍。
這個Baan Maka Resort的餐廳旁,只要季節對,藍翅八色鶇(Blue-winged Pitta)比在國家公園裡還穩定。有備而來帶著腳架才有清晰的圖片。本種與紅樹八色鶇(Mangrove Pitta)外形、鳴唱聲相近,曾被認為是同一種。台灣的仙八色鶇(Fairy Pitta)及印度八色鶇(Indian Pitta)也是這一系列外形的種類。
餐廳外一旁的樹幹上放著些熟爛的香蕉,吸引大群飛舞的果蠅。橙腹啄花(Orange-bellied Flowerpecker)一直逗留其上。不知香蕉好吃還是果蠅好吃?能近近欣賞兼拍照,管牠哪個好吃。
7:30拍得高興了才離開Resort。在附近的小路上就有棕胸佛法僧(Indian Roller)乖乖停電線上。這種鮮豔的大鳥不用說小朋友沒見過,見過多少次的人也百看不厭,尤其飛翔時翅膀漸層的天藍羽色。牠常停開闊處方便搜尋地面的食物。
白胸翡翠(White-throated Kingfisher)也是路旁電線上的常客。一路不知見過多少回。找到隻神經大條,停車沒馬上飛離的拍張紀念。本種分佈廣(自阿拉伯半島至中國沿海),數量多且離台灣近,Clements名錄將台灣列入福建亞種的分佈範圍,就是鮮少在台灣出現。
Amorn熟門熟路的帶我們到一處牧場,自行開了門進去。草地上黑、白、花、黃各色牛隻自在的吃草,牛背鷺零散的跟隨在後。遠方樹下有好鳥躲樹蔭下休息,車開近了才四散跑開。
印度石鴴(Indian Thick-Knee)。開始誤認為歐石鴴(Eurasian Thick-knee)本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東邊到中東、高加索一帶及印度西北。夏天的這一段時間泰國的半島北部悄悄來了一小群。沒弄清是來繁殖或擴散開來的,秋冬則不知去向。看牠的大眼是夜行性種類,白天休息被我們吵醒了。喜棲息在多石的荒地上,以前的英名叫Stone Curlew。
這隻鳥的名稱擺了個烏龍,當時就認為分布區有點怪異。經鳥導Amorn指正是印度石鴴(Indian Thick-Knee)這才解開謎團。這兩種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同一種,後因鳴唱聲及諸多測量值的差異被拆開來,外表最明顯的差意在本種嘴全黑色而歐石鴴的嘴基為黃色。
肉垂麥雞(Red-wattled Lapwing)在同一塊草地上覓食,相較於安安靜靜的歐石鴴,牠是毛燥又大聲嚷嚷的緊張種類。常充當周邊種類的警報器,叫聲淒厲尖銳,拿起相機就恨死牠了,所有鳥都被牠的叫聲嚇跑。本亞種分布中南半島,耳後有大白斑;印度的指名亞種白斑與後頸、腹部的白色相連成帶狀。
Phetchaburi省的水田區,田埂、屋旁種了不少掌狀葉,似蒲葵的瘦高椰子樹。它也是種經濟作物-糖椰子,能生產椰子糖。
一向鬼鬼祟祟的褐翅鴉鵑(Greater Coucal)竟然停到開闊的翻耕田來,肯定有好料的可吃,塗得一嘴的田土。本種也是分布廣、數量多,金門、菲律賓等台灣周邊地方不少,就是看不上台灣這個寶島,不曾造訪。
水田、濕地裡的爪哇池鷺(Javan Pond-Heron)感覺上數量比小白鷺還多。牠正逮到隻大青蛙準備一口吞下。泰國的水稻田看來好像用種子直接灑播,無需育苗及插秧。雖苗期田裡看來凌亂,卻省了不少人工。
左圖:糖椰子的成熟株,上面是雌株結滿拳頭大的果實 。下面是雄株,雄花序剪斷會流出含糖的汁夜,生飲甘甜,可製成椰子糖。右圖:糖椰子樹幹綁上枝去掉細枝葉的竹竿,留著短短的分叉當梯子方便人爬上去收集汁液及採收果實。
Phetchaburi省的主要道路邊有不少販賣糖椰子產品的攤販。上圖最上方的瓶子裝的是雄花序的汁液,加上冰塊喝起來清涼甘甜。第二層塑膠袋裝的是去殼後的果實,口感很像喝完椰子汁後刮起的椰子肉,帶點甜味。後方還有椰子糖。右下圖是果肉加工再蒸煮而成的甜點。
左上:糖椰子果實。右上:主人拿刀削去外殼請我們吃左下圖的果肉。右下:加工蒸熟的椰肉甜點,用椰子葉包裝,很有特色帶在路上吃,超受歡迎。
當地的主要幹道車輛來往頻繁,馬路的旁邊種上兩排高大的柚木。樹木高大,長著超大型的葉片,淡黃色的花序飄在外層。在寬大的公路上隔離、視覺效果都很好。
中午進Phetchaburi市區,Amorn照著GPS在街上東彎西繞,以為想找甚麼特別鳥種,問明才知手機上顯示附近有家素食餐廳,正努力的尋找。終於順著下圖一家大廟的牆邊進巷弄底才找到它藏身的角落。上圖就是這家鐵皮屋下的素菜店,主要供應給寺院的義工。菜色花樣多,外觀迴異於一般飯店的印象。加上正午鐵皮屋下的超高溫,匆匆交差了事,躲回冷氣車裡,對料理沒留下多少印象。
飯後在城郊有個鳥點據說有栗喉蜂虎及燕鴴。可能季節稍晚,來繁殖的鳥已離開。大中午熱得昏頭轉向,又找不到鳥,兩個小的一臉無奈。還好遠遠找到隻黃腹家麻雀(Plain-backed Sparrow)做為補償。
出了城區往海邊走,幾隻亞洲鉗嘴鸛(Asian Openbill)和一干鷺科鳥種在水田邊發呆。鉗嘴鸛棲息各類淡水水域。那合不攏的大嘴限制了牠的食物種類。絕大部分以螺類為食,可以技巧的挖出螺肉無需破壞外殼。
來到一處海邊,Amorn一看也傻眼了,環境變化太大,沙灘上連個鳥影也沒有。只見生命力超強的馬鞍藤正無聲無息向海岸爬。
最後總算見到單獨一隻的馬來鴴(Malaysian Plover)和一隻體型稍大的鐵嘴鴴,在水邊追逐著浪花覓食。本種與東方鴴神似,唯背上有明顯的鱗斑、頸側的環帶亦較窄細。對小朋友是一個不奇眼的新種。
再往海邊見到大面積的鹽田,雖在所謂的雨季裡。鹽田裡仍有大批工人在收粗鹽。上圖:集中成堆的鹽。右下:鹽田景觀遠眺,這附近每年冬天都有十來隻琵嘴鷸在此度冬。左下:臨時堆放海鹽的倉庫,免得突然的大雨有把鹽給溶化了。
下圖:近處鹽田水呈粉紅色的區塊是接近採收,鹽濃度高的地方,水底可摸到已結晶的鹽塊。角落飄一層鹹鹹的泡沫,小朋友還新奇的玩將起來。右上:鹽田邊長著一排像是馬齒莧科的小型植物,近看如左上圖,有些呈紅色或紫色。長在鹽地裡,葉片採下來嚐嚐,像是鹽巴醃的有夠鹹。
鹽田的後方有小群的彩鸛(Painted Stork)和大白鷺一起覓食。毫無掩蔽物人向前走牠們就往後飛。維持著百來公尺的距離,還好塊頭夠大。大太陽下熱氣蒸騰,望遠鏡都對不了焦,拍起照來更是糊糊的。
鹽田的另一角落找到兩隻約140公分的大傢伙-斑嘴鵜鶘(Spot-billed Pelican)。這是印度至東南亞分佈最廣的鵜鶘。一身幾乎全白,眼圈裸皮白色是本種的特徵,至於名稱說的斑嘴-上喙的褐色細斑及囊帶的斑點遠距離不容易看清。
在泰國鄉間開車,大幅泰皇的照片隨處可見。左上:泰國人很感念的老泰皇-蒲美蓬過世未滿周年,供著香案式大型圖像紀念他。左下:甫上任的新泰皇-瓦吉拉隆功,多見立姿著大禮服的照片。右下:金色釋迦摩尼佛像後方,有兩尊受敬重的南傳大和尚的塑像,路邊見到幾次。右上:Phetchaburi省水資源豐沛,順著公路常有大型的溝渠,沒有突兀的水泥護岸,不少常見野鳥逗留其間。
再回到水田尋找當地的織布鳥,鵜鶘、鉗嘴鸛、紫鷺(Purple Heron)等水鳥不經意抬頭就能見到騰空飛過。紫鷺這趟還是首見,按張留念。
銅翅水雉(Bronze-winged Jacana)一早只見到在濕地遠處跑。這附近帶著小仔在路旁出現。神情顯得很緊張,但又不敢遠離雛鳥跑太遠。水雉都有長長的腳趾,善於踩著漂浮植物在水上快速奔跑。
黃胸織布鳥(Baya Weaver)在當地數量最多。編織精緻的垂懸巢隨處可見,有些地方同一棵樹上就吊了一、二十個。上圖這隻還在修補牠的新巢。
黃頸黑鷺(Black Bittern)常神隱在濕地的高草堆裡,見到全身的都是天空飛過的身影。這隻露出潛望鏡似的半個脖子,相機等著牠起飛。東張西望好一陣子卻又縮了回去。
綠喉蜂虎(Green Bee-eater)這一趟在泰國見到數量最多的一種蜂虎,沒有成群結隊,隨時三三兩兩的零星出現。 所有蜂虎都有艷麗的色彩,不過這個季節牠們正在換羽,沒哪麼光鮮。牠們是追捕飛蟲的高手,常停視野良好的空曠處,伺機捕捉路過的昆蟲。
金色織布鳥(Asian Golden Weaver)是泰國三種織布鳥中體色最出色的一種。雄鳥頭、頸、腹部的金黃色非常搶眼。大概憑這一身漂亮的羽色就能吸引到雌鳥,牠的築巢功夫在這一大家族裡算是很遜的一員。樹上那一堆堆完全沒有型的亂草就是牠的傑作。
泰國這三種織布鳥的分布區基本重疊,由巴基斯坦到東南亞。在泰國也棲息在同一地區。紋胸織布鳥(Streaked Weaver)數量最少,找了幾個地方才找到個大群集。一眼望去牠體色最黑。
紋胸織布鳥(Streaked Weaver)的巢都築在草叢上端。抓來大把香蒲類挺水植物的葉尖,巢就築在上面,從外面看是一團緊密的草包。
紋胸織布鳥(Streaked Weaver)的巢從正面看也很精緻,雄鳥似乎還不滿意,啣著長長的草絲一勁的縫縫補補。晚上要很晚吃飯,Amorn買來竹筒飯先止饑,邊吃邊在巢邊欣賞牠們編織的工夫。
黃昏來到一處大廟,看來香火鼎盛,有廣大的停車場、琳瑯滿目的賣店及類似香客大樓的樓房。右上圖這棟建築的屋簷下據說住了一對蒼鴞,天黑才會出來。天黑前周圍逛逛,也有其他的鳥活動。
隨著牠的鳴唱聲,先在電線上找到八聲杜鵑(Plaintive Cuckoo)牠是喜馬拉雅山區至東南亞一帶的常見杜鵑。這亞成鳥與栗斑杜鵑成鳥非常相像,但聽到叫聲就完全沒有困擾了。
這天廟裡正有大型的法會,除了燈火通明,又有大聲的誦經聲。很擔心倉鴞的出現會生變。Amorn也有點不安的別處找去。我則盯著左上圖那棟的第二個屋簷的角洞。燈太亮牠比預期晚了45分鐘才匆匆飛出。
陸續飛出後的一對倉鴞(Barn Owl)在黑暗中飛了幾圈後回到牠們經常駐足的大樹上。藉著聚光燈,人人都拍到了這一對可愛的大貓。我們用單筒欣賞倉鴞的英姿,吸引了一旁的遊客及出家人前來觀賞。
晚上住進公路邊的Highway Star Hotel,小朋友們洗完澡再寫完今天的鳥名錄已過晚上10:00。明天一早還要6:00出門趕一個小時的路去找另一種行蹤詭密的鵪鶉。小朋友出來賞鳥雖然很雀躍卻也辛苦萬分。
待續......
相關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