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201607~08_印尼小巽他群島-跳島尋鳥_(4)帝汶(Timor)

帝汶和松巴島一樣為石灰岩島,大半年吹著乾熱東南風,加上北邊的Wetar同屬熱帶落葉林生態區。人種混雜著印尼與巴布亞之間。居民泰半信奉基督教及泛靈論,穆斯林比例較少。自殖民時期就以盛產檀香聞名。



在帝汶的賞鳥點由位在西南的的古邦往東北走,除了第一天的Bipolo,再往東北有Camplong 自然保護區、Oelnasi。住Soe以此為中心再往北部的Mutis山區。路程並沒有很遠,但上山的路況不好,交通上花少時間。而當地鳥導-Oni對鳥種的認識及鳥點的掌握還不是很到位,寫給他的希望名錄有的種類他還不清楚。漏幾個特有種變成理所當然。



8/6(六)今天首站到古邦東北約一小時的Camplong,大門上用鐵條焊了名稱TAMAN(Park) WISATA(visitor) ALAM(Nature) CAMPLONG。是一片維護良好的森林,順著通往村落的道路賞鳥,一路有上學的學生們都很有禮貌的打招呼。在路上看了兩個拍不到照片的好鳥-帝汶短尾鶯(Timor Stubtail)、黃斑草鶯(Buff-banded Bushbird)一早就覺得很踏實。



從古邦的旅館出來,同樣的帶早餐在賞鳥的路上吃,同樣的辣味炒飯,這一餐吃得很不專心,樹上就有鳥在跳來跳去,邊吃飯邊找鳥。



帝汶大嘴綉眼(Timor White-eye)數量還不少,成對活躍林木中下層。長相不同於對綉眼的概念,頭頂、胸前佈滿斑紋,沒有白眼眶還有一條黃黃的眉線。整體的黃綠色調及行為模式才像綉眼家族。



Camplong也是個半落葉林,在熱帶地區比較少見紅葉的樹種,左下圖的紅葉很讓人驚艷。樹下的地面也鋪上一層焦紅的落葉(右下)。上圖是崎嶇的石灰岩山坡上零星的竹叢,緣於竹叢的環境住了種列名紅皮書的特有種。花了好幾個鐘頭,翻兩座山幾乎踏遍所有竹叢,快放棄了才遠遠見一眼。



帝汶姬鶲(Black-banded Flycatcher)是這趟旅程最困難的種類之一。接近中午快離開了,Oni堅持再爬個小坡,覺得無望又不能不跟上,竟在回頭前出現在遠方逆光處。拍張證據留存。這個早上從6:00走到超過11:00,鳥種不多但都是好鳥。



勉強留個模糊影像,大家還是品頭論足。牠目前歸在姬鶲屬(Ficedula),然依牠的形態、習性與棲地,分類學著意見很多,有說與鶲屬(Muscicapa)較近,也有人認為應該歸在澳亞區的鴝屬(Petroicidae)。反正最終找到了,大家深深的鬆了一口氣。



下山途中經過的一個典型的印尼小村,賣小吃的及雜貨店的樣子與其他熱帶地區的村落都長得一個樣子。



約一個半小時後到Soe鎮上,住進當地的旅館-Mahagia Dua Hotel。右上:大門口搭個滿別緻的門樓,裡面有個大廣場。左上:沿廣場牆內用水泥做了一長排浮雕的風景與人物,應與傳統的故事相關。左下:旅館的午餐很豐盛,Poli一一指出哪幾道是素食。右下:餐廳外與Masa合影。



下午15:00出發,換個方向前往Oelnasi也是個半落葉林,由山腳下穿過亂叢的步道進去,兩旁許多帶刺的大型含羞草及刺槐,穿行困難。大樹幹上長了些大型的鹿角蕨,雖然整個乾燥的環境蕨類並不多。



入口不遠樹上的黑胸攝蜜鳥(Black-breasted Myzomela)也是紅、黑、白三色的小鳥。有幾個類似種類得對圖艦才能分辨,若沒看清嘴形,也有幾種啄花鳥也是這種三色鳥。帝汶特有種。



山頭上跟松巴島的Lakuhuma N. P.一樣樹砍得精光的一片短草地。一路上共經過三處這種林間的山頭空地,視野好,容易找鳥。這個黃昏就在第三個寬大的空地上等天黑夜觀。



黃昏前天空晚霞變幻多彩,閒著拿相機亂拍。過18:00天空飛來夜鷹,是Large-tailed Nightjar的東方亞種,當地鳥人都自己叫牠帝汶夜鷹(Timor Nightjar)。接著慢速飛過三隻倉鴞(Barn Owl)。最後摸黑回程的路上在林子裡再找隻布克鷹鴞(Southern Boobook)。結束帝汶本島的第一天賞鳥。下午的幾個亞種鳥導Poli相信有一天會拆出成獨立種。



8/7(日)今天3:30就起床,4:00~7:30才上到Mutis。山上的氣溫很低,清晨當地人都穿上厚夾克。上圖是村莊裡後期才蓋的鐵皮屋,門口都有菜園及零星的果樹。下圖是當地人傳統的草頂屋,為抵禦低溫草頂疊得很厚且幾乎蓋道地面,僅留個蹲低才能進出的小洞當門。屋裡一片漆黑。



山上的村莊裡也有簡單的旅棧,門外立個Home Stay-Lopo Mutis。清晨有幾個西方人在喝咖啡,是在那裡過夜的鳥人。後方也有寬廣的室內空間,可作多種用途。招牌下一個看來很特別的石雕,感覺有素人雕刻家-林淵的風格。在這裡接上一個眼力好的當地人幫忙找鳥。



對面屋簷下一盆盛開的秋海棠,老遠就吸引人們的目光。這個時節山上除了一大片的綠,看不到一點鮮豔的色彩



離島偏遠的地區每周有一天固定的市集,這天正好是趕集日,村里感覺特別有活力。下圖是市集的人群看來像辦喜事一樣很熱鬧。上圖是來往市集的人們,左上遠處有人正要前往。右上的人們已收穫滿滿準備回家。



藍背仙鶲(Timor Blue Flycatcher)這漂亮的鶲也是帝汶和Wetar兩個島的特有種。長相和台灣的黃腹仙鶲很像,但他是藍鶲屬(Cyornis)不是仙鶲屬(Niltava)。不成群但還算常見,就是不能靠近老遠就飛了,當地人或還有打鳥的習慣,鳥都滿怕人的。



Mutis山上長了大片樹幹粗大的森林,這裡生態區已接近澳洲,森林住要為桉樹所組成,林下被放牧的牛群啃得像人工修整的一樣,看來就是個涼爽舒適的公園。陡峭的地方全是石灰岩塊,覆蓋著密密的灌叢(左下)。或許交通不便的關係沒有見到半個遊客。



黃耳岩吸蜜鳥(Yellow-eared Honeyeater)是帝汶的特有種。一身橄欖黃色,耳後有個明顯的鮮黃大斑塊,是名稱的由來。山上的按樹林裡數量還不少。



小鷦鶥(Pygmy Cupwing)是從喜馬拉雅山一直到小巽牠群島的廣泛分布種類。台灣鷦鶥(小滷蛋)曾一度被認為跟牠同種。一樣是行蹤詭祕的在濃密的底層活動,不過牠對回播好像很有反應,數度跳出沒遮擋的陰暗處。



左圖:是賞鳥的主要步道,環境不錯,但地面不少石灰岩塊,且有雨季被壓陷的車輪溝,走路得小心翼翼不可光抬頭找鳥。右上:車上帶來幾排生雞蛋,Poli為大家煎蛋,還可以預定炒蛋或荷包蛋。右下:車停大樹下的草地,午餐後還可以在樹下草地睡個午覺,很舒服的地方。



路旁有個約大貨車大小的岩塊,很有型就像庭園景觀用的太湖石,忍不住要求停車拍張照片。



午後往下經過另一小村落Fatumnasi,據說那裡可能找到兩種特有的吸蜜鸚鵡。走下村落的小步道有個展望良好的小平台,遠處深深的山溝裡依稀聽到鸚鵡的叫聲,就是可望不可及,請來的村民下溝底傳來鸚鵡的消息。腳力好的都往下追過去,老人家與扛砲的Masa及桂堂留平台上觀望。直到村民再度上來幫忙扛大砲,我們才慢慢的步下陡峭的羊腸小徑。



晚了近半個小時到點,綠頭吸蜜鸚鵡(Olive-headed Lorikeet)還在附近幾棵按樹上逗留。雖有點距離但光線很好。更不可思議的是老花眼竟然在更遠的松樹上找到隻更稀有列名紅皮書第二級的鳶尾吸蜜鸚鵡(Iris Lorikeet),實在遠到不能拍照,但老人家為此得意了好一陣子。



8/8(一)昨天太累了今天6:00才出門,再往Oelnasi,走到第二個空地看看鳥況不佳。平地似乎沒甚希望了,倒不如再上Mutis,還漏幾個可能有希望的種類在那裡。Poli當下決定8:20就掉頭上山,過11:00才上到山上。昨天上下山都摸嘿,今天才見到路上風景,這家規模不小的場所不知政府機關、學校或是宗教團體。



上Mutis的路白天才看到實際路況,昨天開三個半鐘頭還真辛苦了司機。其實看看車上的碼表,從Soe出來到山上才36公里,加上又帶了生雞蛋車行就更慢了。



左上:山腳下昨天看鸚鵡的小村落,早上顯得很熱鬧。右上:才上午11點小學生就下課了,每個小臉龐都堆著笑容,幸福指數超高。右下:路旁享受陽光的老人(可能比我們小)身上還批著厚厚的毯子。左下:看起來像村辦公室的鐵皮屋,門口有印尼的國旗,人們也用智慧手機在通話。



車停在Home stay的屋前接幫找鳥的村民,白肩鳴鵑鵙(White-shouldered Triller)就停在對面的瓜棚上。此行只在帝汶見到幾次,其實牠在小巽他、蘇拉威西都有分布,還越過華萊士線到峇里島及東爪哇。



Poli留一車準備午餐,我們先在老地方找鳥,但大中午的漂亮森林靜悄悄,只有幾隻吸蜜鳥還在活動,昨天聒噪大叫的小鷦鶥今天也不吭氣。附近有按樹的光禿大樹幹約一人多高,阿國突然手癢,縱身一躍就爬了上去,攀岩的高手真是名不虛傳(左下)。



中午休息過後兩點再走進步道,除了幾隻島鶇(Island Thrush)緊張的遠遠飛掠,幾乎找不到其他鳥。圖中央的島鶇你找得到嗎?學名和我們的白頭鶇一樣,但看起來更像烏鶇。



看看時間差不多了回頭走,陽光西斜後開始有鳥活動,不小心又給老花眼瞄到隻帝汶皇鳩(Timor Imperial Pigeon)一下就飛離。接下來的帝汶鵑鳩(Timor Cuckoo-Dove)總算還用單筒看清楚了。牠本來是大鵑鳩的一個亞種,被拆為三種後成了帝汶特有種。

花三個小時再跑這一趟Mutis算沒白跑;下了山就剩個粉頭皇鳩(Pink-headed Imperial Pigeon)及Oni都弄不清楚也沒見過的帝汶短翅鶯(Timor Bush-warbler)-牠原來和台灣的短翅鶯是同一種,分家後分別成了特有種。留待後人再來追尋,好像不太可能為牠們再來一趟。



8/9(二)在帝汶的最後一天,鳥導腦筋裡只有兩個困難的種類:帝汶文鳥(Timor Sparrow)及帝汶鶯雀(Tricolored Parrotfinch),都沒太大希望,心情相對輕鬆。出門後有水稻田的地方就停車找文鳥,當然沒那麼容易,有其他鳥就加減拍。



白眉翡翠(Sacred Kingfisher)就停在水稻田上的小乾枝,是隻小型普鳥又停得老遠,實在沒事就拿相機按吧!



這個叫Boentuka Village的小村莊有幾處水稻田,一一仔細的巡一遍,Oni心很急,到田裡繞了好遠,沒找到文鳥對他壓力超大的。



有鳥就舉相機,這是和台灣同種的棕扇尾鶯(Zitting Cisticola)叫聲也很像。



經當地人指點找到一大片收割過的稻田,分頭又繞了一大圈,收獲只有這見了不少次的巽他五彩文鳥(Five-colored Munia)。



Boentuka Village沒文鳥的消息,只好再回去過幾趟的Bipolo。路邊的水果攤停車滿點水果。當地的水果品項不多:香蕉、甘橘、椰子...和地瓜一起堆疊整齊的擺架子上。特別的是右上圖的檳榔-他們的吃法和台灣一樣,未熟的青嫩果實加上荖藤的葉子和花序,褐色的某種植物乾片是吃了滿嘴紅的材料,後頭還有塑料袋包的貝殼磨成粉的石灰。買來後自己調著吃。兩個水果攤老闆都是一嘴血紅。



再回到Bipolo路盡頭種水稻的地方,茅草屋依舊,今天沒見茅簷下嬉戲的小娃兒。同樣的文鳥也沒有蹤影。



最後繞過一片放牧的草地,神眼阿國找到遠方圍欄上真的停一隻帝汶文鳥(Timor Sparrow),這回不是開玩笑,只可惜望遠鏡看到了相機沒對到焦就飛了。再往前追也沒下落。意外的追出兩隻褐鶉(Brown Quail)老婆又加個新種。Oni憋了大半天,這時才露出笑容。



中午在Bipolo路口的一戶人家借了椅子及小凳子享用Poli老遠買回來的豐盛野餐,大家走得很累,為了那隻辛苦找來的文鳥臉上還是有不少笑容。



吃飯的時候鳥導說曾經在這條柚木林的步道上看過帝汶鶯雀,雖希望渺茫,兩老還是放下碗筷就在路上來回走。一直走到下午五點兩退發軟了,只拍到這隻阿拉弗扇尾鶲(Arafura Fantail)。是從棕額扇尾鶲分出的新種。帝汶的賞鳥之旅就在此畫下句點,連羅地島共有29種新鳥進帳,非常滿意。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