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 星期三

20250608~09_114年度水沙蓮社區大學戶外教學-塔塔加~東埔溫泉賞鳥行

南投鳥會連著三年都舉辦塔塔加的賞鳥活動。高山的種類雖然不多,可多是獨特的鳥種,且盡是些只聞其聲不見身影的高光種類,偶而露個臉就讓人高興好久,若拍到照片那就更手舞足蹈了。尤其夏天裡平地爆熱,上山避避暑清涼走一回是超愜意的活動。

三次的高山活動相較起來今年的行程最輕鬆。塔塔加沒走大鐵杉,東埔溫泉沒上走彩虹瀑布也沒下到東埔吊橋,整個行程平順輕鬆。只是東埔的吃、住、鳥種大家似乎都膩了。下回可以考慮換成阿里山試試。









六月初水沙連社區大學的課程最後一次戶外教學,約一約就這樣出發了,幾位非社大的同學也加入壯大聲勢。玩得開心,隨筆做個紀錄,沉悶的時候拿出來翻翻,回味一下愉快的時光。

6/8(日)約了上午800[和社自然教育園區]會合,這裡是台大實驗林和社營林區的所在地。在此集合主要目的是停車及上廁所都方便。鳥人的習慣一下車先找鳥並紀錄ebird。連拍張照片都沒有。其實也沒有值得一提的鳥種。只記錄了[白腰鵲鴝]也上山了。



6/8()正式開始賞鳥的第一個停點-觀峰觀景平台。這兩年的塔塔加賞鳥都在這裡停留。算是長途開車下來伸伸腿的空檔,沒有特別期待的種類。約半個鐘頭的時間記錄了14種中海拔常見種類,包括兩種猛禽-林鵰和鳳頭蒼鷹。出門賞鳥這算開場的前菜,解饞而已。



約10:30到達今天的目的地-塔塔加。一路上人車不多,到停車場卻一位難求。一下車就有鳥聲相迎,然而牠們卻堅持不露臉,一群人被近在咫尺的[小翼鶇]戲弄了好久。幸有其他常見的高山種類現身來緩場。



繁殖期現出一大圈栗紅色的栗背林鴝(Collared Bush-Robin)雄鳥,站橫幹上不停的鳴唱。推測牠是隻老光棍,不少鳥都帶著小鳥全家出遊了。牠仍死命的費勁高歌。很急著想找個老婆的模樣。 



遊客中心前的雲杉林是這一趟賞鳥的熱點,鳥人遇上鳥群,瞬間幸福指數爆表。這一小段路共紀錄了16種。在高山上的針葉林環境算是難得的經驗。親鳥帶著小鳥急切地找蟲餵食,一旁大群鳥人的望遠鏡及相機都被小鳥們當根本不存在的空氣。



煤山雀(Coal Tit)在雲杉嫩枝間匆忙的覓食,活蹦亂跳的好不容易拍到張還能辨識的畫面。這一大群足足有20隻以上。多年的賞鳥經驗好像還沒遇過這麼壯觀大群的煤山雀集體出遊。



茶腹鳾(Eurasian Nuthatch)有幾個家庭帶孩子同遊。橫衝直撞的在二葉松的粗幹上來回奔波。甚至在兩米內平視角的眼前,挑樹皮縫裡的小蟲餵食。真是場賞鳥的盛宴。

這其間也目擊了松鴉、火冠戴菊、深山鶯、褐頭花翼等高山鳥種,匆忙間沒機會入鏡。



鳥群散去後大夥笑咪咪拍張幸福的紀念照。這才想起已過中午,肚子早就餓壞了,自備的午餐都留在停車場。



回頭路上這隻肥肥壯壯的[山羌]就在路邊清閒自在的吃草。真實的活在一個祥和安寧的世界裡。



熱鬧愉快的的用餐時間,路邊的石桌、矮牆是理想的餐廳。天氣陰沒太陽,今天運氣好樹林裡沒有成群虎視眈眈的台灣獼猴群。吃起來自在輕鬆許多。 上星期才過端午,各家都不約而同帶粽子當主食。嚐遍不同口味,只恨肚量太小。其他各式美味點心只流流口水就好。



用餐當下,馬路對面密叢裡就有[台灣鷦鶥]和[小翼鶇]在聲聲招喚。收拾完餐具,隨即循聲找鳥。左上:路下邊的灌叢,打死不露臉的小翼鶇折騰好久,不禁讓人想起蜀龍那雙鳥眼,今年有事不能一起來。右圖:濃霧中鐵杉的低枝上突然竄出一隻全都露的[小翼鶇],大出意外,沒人來得及按快門。去年漏失的兩位夥伴可笑開懷了。左下:一樣在迷霧中有小鳥竄動。望遠鏡、相機齊一的對著目標。連路人的手機也出動了。 



上山不太敢奢望的黃羽鸚嘴(Golden Parrotbill)正在雲杉的新芽間翻找食物,算算有4隻一起出現,沒機會仔細觀察,可能也是親鳥帶小鳥一起覓食。牠是台灣的稀有留鳥,也是特有亞種。牠們長相、習性特殊。分類上曾數次變動,有被獨立為鴉雀(鸚嘴)科的、也曾劃入畫眉科,現今ebird則歸在鶯科哩,哪天又被分類學者搬家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隨後下到台大實驗林的東埔山莊附近找鳥,這是個僻靜沒有人車干擾好地方。也有7、8種高山鳥的紀錄,大家都認真地抬頭往樹上搜尋,大多是見過的種類,只出聲不出來的還是不出來。



今天栗背林鴝(Collared Bush-Robin)特別捧場。另一隻雄鳥也在空枝上停許久。這隻的羽色和往常看的相似。並沒亮出大片的栗紅色鮮艷的羽毛。

天氣由陰轉雨,提早趕人下山。到了和社附近更是大雨滂沱。只得提前躲進東埔溫泉的勝華飯店。沒時間留下過夜的夥伴一車提前返埔里。
等晚餐的餐前、餐後,大家興致勃勃聊開來了。把重要的泡溫泉節目都略過了。從鳥會的發展前景與往年的回顧一直談到活動的出遊方式不一而足。反正談到出門賞鳥,每個人的基本需求與旅遊理念雖略有分歧。但能和這一群臭味相投的夥伴一起出門,光講講就很高興。



6/9(一)早餐前的賞鳥活動就在勝華飯店的五樓陽台。鳥不多,但基本款都見得到。鳥友們的早安活動,看看早起的鳥,大家互道早安。



正逢繁殖後期,各家都帶著小朋友離巢學飛、學覓食、學避敵,小卷尾(Bronzed Drongo)親鳥在空中展示飛捕的高超技巧。小孩仍無本事學飛捕,只急著張口索食。



白環鸚嘴鵯(Collared Finchbill)是東埔一帶的優勢鳥種。從一早叫起床起,隨時都有牠的鳴叫聲和身影。停車場的電線上,直挺挺的擺姿勢供拍照。



不太受關注麻雀(Eurasian Tree Sparrow)也已有下一代已經獨立活動了。這隻嘴基還呈黃色的亞成鳥,仍一副稚嫩的模樣,傻在電線上。



早餐後的賞鳥路線不再上瀑布或下吊橋走陡坡。沿村後的步道轉到果園邊的農路兜一圈。純粹是賞鳥的日常,見見當地的常見鳥,一趟下來也有25種紀錄。果園上方仍留著茂密的森林。林下走來涼爽舒適,一側的果園視野開闊。對面山頭出現的猛禽成了大家搜尋的目標。雖得靠單筒來分辨種類,也是種難得的體驗。



離開前勝華溫泉飯店門前的階梯上,大家排排站,留張行程圓滿的合照。這是第三次在東埔溫泉過夜。有人提議下回再到塔塔加賞鳥該輪到走嘉義~阿里山一線。或有新的亮點。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20250503~05_蘭嶼賞鳥行-南投鳥會的首發團

蘭嶼屬台東縣蘭嶼鄉。位在台灣東南方海上,孤懸太平洋裡的小島。面積僅48平方公里。島上住民約5000人。原來依音譯稱其為[紅頭嶼],1947年因島上盛產蝴蝶蘭而改名稱[蘭嶼]。達悟族原住民來自菲律賓的巴丹群島。在生物地理上:植物、昆蟲和鳥類等脊椎動物也與菲律賓群島的生物相較為相近。賞鳥的人尋找特殊的綠鳩、鵑鳩、綠繡眼等種類均與台灣本島的物種起源不同。 這就是前往蘭嶼賞鳥吸引人的地方。










由埔里出發前往蘭嶼真可謂舟車勞頓。一早6:00的客運往高鐵。接台灣高鐵趕9:00左營車站的接駁車。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抵達恆春半島的後壁湖漁港。為了怕暈船大家都不敢再多吃午餐。約兩個小時的航行時間,好不容易在蘭嶼的開元港上陸,還好一程均風平浪靜,萬幸沒人暈船。混亂中找到預約的車子進旅館已是下午15:00。台灣這麼小的地方為了賞鳥從出門到進門竟然要9個多鐘頭,真是從天涯走到了海角。




後壁湖花兩個小時約14:30抵達蘭嶼開元港。這艘[綠島之星]滿載320位乘客,為安全起見艙門緊閉不准到舺舨上。可喜一路風平浪靜,沒有賞鳥的夥伴暈船,只聽到某位大爺雷鳴般的嘔吐聲。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在窗外隨船盤旋的兩隻[白腹鰹鳥]。在開元港下船,雖然空著肚子,大家都精神奕奕的準備就戰鬥位置。上圖大家提著行李隨著人潮前行。右下圖:有人舉著[楊瑞珍]的大字名牌,招呼夥伴們集合一處等候。



2025 5/3(六)在紅頭村的[飛魚文化會館]下了行李,進房間略事洗漱,隨即前往第一站[忠愛橋]出發。沒到目的地就有四隻[紅頭綠鳩]先來迎接,情急之下就地停車看鳥,還招路人指謫勿在轉彎處停車。右圖是下忠愛橋溪底的小路,老人一馬當先直奔[紫綬帶]可能出現地方。左圖:KO了坐巢的綬帶母鳥,上到忠愛舊橋搜尋其他的蘭嶼目標種。在這裡除了蘭嶼角鴞所有想要種類都入袋了。



全面佔領整個島嶼的棕耳鵯(Brown-eared Bulbul)無處不在。且叫聲花樣繁多。一開始還被騙了幾次。嘴裡咬著一隻沒尾巴的守宮準備回巢養家。可憐那隻守宮以為斷尾可以求生的,沒料碰到了地頭蛇這招不管用。



忠愛橋下的山溪溝裡,紫綬帶在陰暗的大樹下懸吊著可愛的碗型巢。有幾個攝影者守在附近,讓我們一下就找到牠。還是費了一番功夫才讓大家都看到。這隻母鳥偶而回來坐巢,雄鳥也在遠處繞飛,顯然非常緊張。每個人都用單筒看清楚了就急急離開。



忠愛橋的舊路上沒有車輛干擾,很輕鬆地可以找到不少鳥。有人見到長尾巴的紫綬帶雄鳥。老人眼鈍,只找到這隻行動遲緩的紫綬帶(Black Paradise-Flycatcher)離巢小鳥。一度誤認成棕耳鵯,看牠的嘴型和眼圈才露餡認出來。



菲律賓北部及巴士海峽的巴丹島和蘭嶼特別的低地綠繡眼(Lowland White-eye)(從前都稱牠巴丹綠繡眼,外觀和台灣的斯氏綠繡眼其實不容易看出區別)也是這次的重要目標之一。繁殖季裡鳴唱聲非常多,常活動在葉子超大的麵包樹頂層,走在樹下的人真是一籌莫展。難得這一對在木麻黃枝條間卿卿我我的互相理羽,狀極親密享受。看鳥的人,心頭也暖洋洋充滿著滿滿的幸福感。



紅頭綠鳩(Whistling Green-Pigeon)雖偶爾也在南台灣出現,但蘭嶼才是牠們的大本營。剛出門就在路上遇到。這回輕鬆走在橋上往下看,這隻雄鳥特徵(肩紅、額頭橘色)更是一目了然。

離開前在小路口遇到年輕賞鳥高手--何瑞暘。告知舊忠愛橋正下方有隻[褐鷹鴞]休息。並熱心的帶大家下去找。找到了,山溝底下太昏暗,單筒裡鳥只見到斑駁的肚子和半顆圓頭停密叢間,不少夥伴加了個不清不楚的新種,心裡多少有點遺憾!

天將黑回紅頭村,正逢周末家家餐廳都人潮爆滿,一群人在混亂的路上流連好久,好不容易才分兩批進不同的飯館覓食。三個吃咖哩飯的異口同聲說明天要換別的口味。在老海人海鮮餐廳的一桌人還滿意。三位吃素的只有蛋炒飯,都嫌太鹹吞不下去。在蘭嶼用餐沒預先訂好位置是個很大的教訓。



5/4(日)清晨早餐前在紅頭村馬路邊看些過境的水鳥。馬路上整體有些凌亂,混亂吵雜的同時一眼也能瞧見一些蘭嶼的特色。左圖:海邊砂石攤上大大小小的拼板舟是蘭嶼的第一張名片。左下:竹架上隨風搖晃的飛魚乾也是別處少見的特色。右上那個小吃攤的看板還是很蘭嶼,一早還沒開張,沒見到老闆到底是個帥哥還是美女,對顏值這麼有信心,或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一直到回家前都沒機會體會到[動了凡心]是啥滋味。



村落前有條小溪流往海岸流,沒十幾公尺就被海灘吞沒。這小水灘也是過境水鳥的重要舞台。黃足鷸(Gray-tailed Tattler)單獨在淺水和卵石間覓食。不遠處沙灘上有不少遊客散步玩耍,互相並不干擾,也沒人在意牠的存在。  



白腹秧雞(White-breasted Waterhen)在那附近也住了一對。不時往來於一旁的芋頭田和小水灘間。大方自在的覓食鳴唱。比較起埔里的白腹秧雞總是躲躲藏藏急速逃離,不知外地人到埔里遇到牠會是何等景象,只怕當地鳥人嗎?



還沒換成繁殖羽的太平洋金斑鴴(Pacific Golden-Plover)已出現在遷移的路上。孤獨呆立淺水裡。這個淡水的棲地面積太小,來暫停的過境水鳥數量最多只是一兩隻,雖然運氣好時種類也不少。



今早最大的收穫是這隻田鷸屬的過境鳥。沒人能一眼就認出牠是誰?拍照存證、翻查網路資料、紅蓉還跑回旅館拿來圖鑑。大家七嘴八舌一陣熱烈的討論。最終認定牠是中地鷸(Swinhoe's Snipe)。過往記錄到的中地鷸都見牠從隱藏處筆直默默地飛離,且次級飛羽後緣無白斑。難得近距離讓你仔細看清楚,反而莫衷一是。很奇特的經驗。



今天的早餐請民宿老闆娘代訂在隔壁[蘭嶼別館]的附設餐廳。傳統的稀飯饅頭加小菜,大家熟悉的風格很順口。餐後在[飛魚文化會館]門口拍張合照。主辦人還把鳥會的會旗帶出來。見證鳥會的首發蘭嶼團。



早餐後再回海邊小水灘。期待這個小舞台變換其他角色出場。沒新的發現,原來那隻反嘴鷸(Terek Sandpiper)還在原地努力的加餐食,儲備接下來遙遠路途的資糧。



接下來的熱點是島嶼東側的[永興農莊],這是到蘭嶼賞鳥必造訪的重點之一。到目前還缺的[蘭嶼角鴞]這裡也是牠出現的主要地點。沿途有鳥就停。左圖及右上是龍門港想找找海岸邊有沒有意外的收穫。港邊立著鮮紅的土耳其國旗,不知其所以。右下圖有人瞥見鳥影,下車找鳥順便拍張團體合照。



龍門港下方的黑色型岩鷺(Pacific Reef-Heron),在蘭嶼順著環島公路走見到不少隻次。車上就有人喃喃自語[沿路見到岩鷺]。居住在內山埔里的鳥友,見到的機會相對不易。



藍磯鶇(Blue Rock-Thrush)這個季節在蘭嶼正逢大量過境,雖不成群卻隨處遇得到單獨停棲在屋頂、電杆上或某個凸處物頂端。雄鳥體色都很鮮豔。



左圖是永興農莊入口的路標,靠海一側建有一個觀海涼亭,幾個夥伴特意跑上去拍張[看海的人]的剪影(海面背景太亮,只能拍出剪影)。右圖是進農莊的小路。記得多年前來時,兩旁的綠籬尚矮小,很容易可以找到農地裡的野鳥。背景裡濃密的熱帶季風林裡,躲藏著各種蘭嶼的特殊鳥種。何瑞暘告知昨天早上一走進去就見到休息中的[蘭嶼角鴞],我們也來碰碰運氣。



在密林裡又碰到何瑞暘,他今天也沒找到[蘭嶼角鴞]。大家分頭穿梭在小徑上,希望有人走運能摸得頭彩。



熱帶季風林裡上層覆蓋著高大的麵包樹、番龍眼等常綠闊葉樹,下層長滿各式以天南星科為主的草本植物。林裡飛舞著數量眾多的蝴蝶等昆蟲。地勢平坦好走,是觀察蘭嶼的生物多樣性不可多得的好地方。我們的重點在鳥,蘭嶼有的鳥在這裡都找得到。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瑞珍的鳥眼找到樹幹上睡覺小毛球。每個人都用單筒看明白了。左圖的合照大家開心地指著貓頭鷹的方向。


麵包樹粗大樹幹上睡得正香甜的蘭嶼角鴞(Ryukyu Scops-Owl)。這是此趟蘭嶼行最後一個目標了。算是圓滿順利的達成此行的任務。接下來輕鬆行,繞島一周碰到什麼算什麼了。



午餐先預訂了11:00東清村的[人魚和貓]餐館。這家小館還很先進的用牆上的QR Code點餐。可選擇的樣式還不少。飽餐一頓後,就著工地模樣的門口再來張合照。



午飯後由東清繞過北海岸回紅頭村,路程約20餘公里。這一天艷陽高照,滿眼的藍天白雲,岩岸的許多奇岩怪石讓人目不暇給,更是遊客們打卡的重要地標。 蘭嶼本就是個火山島。海岸邊沒有植被覆蓋,礁岩的本來面目表露無遺。左上名為雙獅岩,顧名思義像兩頭戲水的獅子。左下曰軍艦岩,幾個岩礁推疊一起彷如不沉的軍艦。傳說中二戰末期真有美軍把它當軍艦轟炸。右下這顆叫它龍頭岩,確有幾分神似。右上高高低低的礁岩上多見山羊攀爬其上,也是蘭嶼很有意思一項特色。                  



這天下午天氣爆熱,午休到3:30才再度出門。有人聽說昨天沒看清楚的那隻貓頭鷹,白天還在同一棵大樹上睡覺。決定再去一探究竟。一群人逕自下到舊中愛橋正下方。這回老花眼發了神威,三兩下就找到牠挺挺的站細枝上睡覺。花好一番功夫加上雷射筆的助力,終讓每個人都看清楚。大夥在哪裡欣賞拍照流連許久。



這隻褐鷹鴞(Northern Boobook)是今天下午的重大收穫,讓好幾個夥伴補償了昨天的遺憾,扎扎實實的加了一個新紀錄。牠在埔里也出現過幾次,甚至在城隍廟裡住了將近一星期。地藏院旁的禪林也在白天見過牠。經文怡仔細比對其外觀,這隻個體應該是北方繁殖的遷移亞種(腹部縱斑稀疏、雙眼間白斑明顯)。



忠愛橋確實是到蘭嶼賞鳥的首選。零星時間到哪裡閒晃準沒錯。可以輕鬆地走進樹林底層,也可以在橋上監看大面積的森林表面。右圖:舊忠愛橋的老路上悠閒地找鳥。找到一對長尾鳩。左下:與台北的某社大同學一起在橋上掃視各方,也找到隻此行首見的灰斑鶲。左上是橋下小溪的出海口,瑞珍眼尖見隻赤翡翠衝入橋下密林中,再無蹤影。



舊路末端下方的長尾鳩(Philippine Cuckoo-Dove)。昨天也在附近見到一對。這次由背面很明顯的看清牠長尾的特徵。本種有鳥書稱牠為[菲律賓鵑鳩]如英文名。所有的鵑鳩都有略顯誇張的長尾。



灰斑鶲(Gray-streaked Flycatcher)在橋頭高樹的枯枝上表演定點捕食,十幾分鐘過去牠還在原處高興地吃晚餐。老人悄悄摸到棲枝的下方,超級逆光的拍到個大頭照。本種9月份在埔里近郊也有機會碰上過境的個體。牠似乎都單獨行動,鮮少成群。



5/5(一)上圖是紅頭村最佳的賞水鳥地點。左下是5/4(日)的現場,中地鷸在正下方,大家都擠過去品頭論足。最後一個上午都集中在這個[紀守常紀念亭]。上亭子雖要脫鞋子但和鳥的距離較近。大家輕鬆地渡過最後的蘭嶼時光。



 同樣的舞台這天換來兩隻紅胸濱鷸(Red-necked Stint)。雖是極普的過境及冬候鳥,在蘭嶼的三天也是首次記錄。



翻石鷸(Ruddy Turnstone)也是今天首度出現在這個小水灘。這兩天一個多小時定點在這裡見到7~8種過境的鷸、鴴類水鳥。這不是來蘭嶼的主要目的,算算好像比社大專程去台南見要到的種類還多。尤其那隻中地鷸更值得記上一筆。算是這一趟意外的一個大紅利。



9:30的船班回航,提前半個鐘頭到[開元港]。照例用行李排隊,決定登船的順序,也順便留張紀念照(左上)。左下:港內停泊了不少各式的漁船。右圖:今天乘客較少,管制不嚴。上船後可到舺舨溜搭,有人急著出去拍照兼找鳥。



今天依然風平浪靜,一大半的夥伴一路站舺舨上找鳥。除了大水薙、穴鳥等常見種類外,也有過境的成群紅領瓣足鷸及難得的長尾賊鷗,收穫不少。不怕暈船又有新鳥種可加,真是滿載而歸。



掰蘭嶼!一定會找時間再來的。這一趟依ebird的賞鳥紀行,共記錄了43種。這個不重要,有人號稱新增了十幾個生涯鳥種才振奮人心。這回沒跟上的,下次不可以再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