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行程由Pemberton一路向西行。邊走邊找鳥,這沿途有幾個特別的鸚鵡是此行的目標。逐漸進入較為乾旱的環境,鳥種也不相同。更為明顯的是植物也大不相同。正值早春,許多灌木和草本植物盛開著引人目光的鮮豔花朵。找鳥的空檔許多夥伴都蹲下身子拿手機拍下別緻可愛的小花。
午後抵達斯特靈山渡假村(Stirling Range Retreat)。是個迴異於西方風格的度假村,給人一種身處非洲的感覺,只是看到的全是白人。走在稀疏的桉樹間,矮灌叢零落。露出大片的黃沙石礫。這外表貧瘠的土地,卻隨處可找到掙扎著開出奇異花朵的蘭科植物。奇哉斯特靈山脈。
9/27(六)6:30旅館附近賞鳥,本以為3個同伴走累了一早不出門,晚些還是全到齊了。四周鳥聲啾啁不停,好像全是一再見到的種類。左下:回旅館吃早餐的路上,每個人腳步似很沉重,也沒人開腔說話,這個清晨走得有些沒趣。左上:餐桌背後櫃子裡的塑像,好像是紀念某開創元老的頭像。右圖:餐廳正中的木頭支柱,依著樹幹形狀雕了個撐住屋頂的人像,別緻又創意十足。
早餐是簡單的麵包加雞蛋。另又有種名為套餐的,只多了優格和Cereal等。價格貴了近三倍。弄不懂這種另類的經營原則。
一早天色仍昏黑,逆光的樹枝上停隻大黑鳥-紅尾黑鳳頭鸚鵡(Red-tailed Black-Cockatoo)。望遠鏡裡約略可見尾羽上的紅斑,相片就一團黑了。這一帶有三種外表差不多的黑鳳頭鸚鵡。只有這一種是舊識。
在公路旁的牧場圍欄裡這隻鴯鶓(Emu),一直在找空隙穿過鐵線欄而來回跑。雖在牧場裡牠是道地的野生鳥。大小僅次於鴕鳥為全球現存第二大鳥。只產於澳洲,有人稱牠澳洲鴕鳥。身長1.8公尺,雌鳥略大,重可達37公斤。
一路向東,沿途盡是大片草生的牧場,稀疏的幾排樹好像是各家牧場的邊界。牧場裡也沒見幾隻牲畜。澳洲地廣人稀,面積約台灣200餘倍,人口只和台灣相當。下圖:越往東走感覺越乾,紅砂土路,坐第二部車要吃前車揚起的煙塵。一路停車找鳥,這一段也是個叫Lake Muir Nature Reserve的保護區。
西鳳頭鸚鵡(Western Corella)約40公分的白色鳳頭鸚鵡,眼先少許鮭紅色。眼周藍色。是澳洲西南角的特有種。群居性。保育等級為無危。此行只在這保護區記錄到一次。
扇尾杜鵑(Fan-tailed Cuckoo)正值繁殖季,幾乎天天聽到叫聲。鳥導紀錄好像天天有。見過以後就沒特別指給大家看。牠和華來氏線西側的八聲杜鵑同屬(埔里近年也有紀錄)。大小、體色、叫聲都相近。
赤紅鴝鶲(Scarlet Robin)是澳洲南部包括塔斯馬尼亞的特有種。13公分大的漂亮小鳥。站姿挺立,胸腹圓滾像個水滴。紅白黑三色搭配得很勻稱。就是可愛。
黑臉鵑鵙(Black-faced Cuckooshrike)在澳洲數量不少,且喜停高高的枯枝上,一出現就會被看到。是全澳洲分布的留鳥。冬天向西、向北的鄰近島嶼遷移度冬。
保護區的地面上,錯錯落落的開著各式紅艷吸睛的花朵。澳洲的植物和動物一樣,也是高歧異度的特化類群。不少種類根本猜不出其分類屬性。右下這隻肥短的松果蜥(Bobtail)是澳洲的特有種類。鱗片厚實,尾巴粗短似松果。行動緩慢。約30~40公分,圖右上是鳥導的鞋子,可以比對出大小。這一天遇見幾隻次。
中午找家澳洲標準的外食店,各自選自己喜歡的漢堡。這家店名聲不錯,顧客評選為四顆星。還有得獎的紀錄寫在落地窗上。午餐時間鳥導開車到鎮上,買接下來兩天的早餐。住進Stirling Range Retreat附近找不到早餐,只能自己準備。
右下圖是Stirling Range Retreat的住房外觀,分散在很大的範圍裡,我們集中住這一區。大多數當地遊客是開著露營車來的,另集中在特別的幾個區域。右上:是當地的招牌,背景的斯特靈山很獨特雄偉,四面八方從老遠都看的到。左圖是辦公室走廊上貼的解說牌。上面40幾張圖都是當地產的野生蘭花。多樣性相當驚人。台灣很驕傲有400多種野生蘭。而澳洲西南角也號稱有400多種野生蘭。有個蘭花癡聽這消息,馬上托人買蘭花圖鑑,準備明年當地開春就殺過去。
Stirling Ranges也是個國家公園,有些特別的種類這裡比較容易。第一次沒有天天換旅館,連住兩個晚上。暗色燕鵙(Dusky Woodswallow)是第一隻入鏡的種類。一身灰黯,除了身形毫無特色。這一科有人併入新幾內亞澳洲區的鐘鵲科。但燕鵙科分布較廣。從南亞向東一直到斐濟都有分布。共11種。
灰噪鐘鵲(Gray Currawong)是澳洲南部的特有種。大型、暗灰,形似烏鴉。十九世紀初命名時稱Corvus versicolor,屬名就是烏鴉的屬名,種名意思是顏色多變。當時叫牠變色鴉。分子生物技術興起後,才分出澳洲的許多特有科。
至尊鸚鵡(Regent Parrot)一身黃羽,像極了高貴的黃袍。分布澳洲南部,東西兩群分出兩個亞種。主要棲息於亞熱帶以桉樹為主的樹林。以種子、嫩芽為主要食物。也常地面撿拾種子。
遍地都找得到吸引人的野花。左上:百合科的多 肉植物,像是玉露屬(Haworthia)集成小群生長,花市上也有類似小盆栽販售。右上:像是桃金孃科澳洲茶樹那類的小灌木,紅花開得很鮮豔亮麗。右下:是種直立型茅膏菜科的毛氈苔。葉緣許多亮晶晶的小腺體用以捕捉小昆蟲。左下:完全猜不透何方神聖。
斯特靈山長著稀疏的大桉樹,斷枝留下不少樹洞。樹毛腳燕(Tree Martin)就利用這些樹洞築巢。天黑前牠們仍不停的飛進飛出。利用這種樹洞的還有幾種鳳頭鸚鵡、貓頭鷹、裸鼻鴟及多種袋貂等哺乳動物。
細嘴黑鳳頭鸚鵡(Carnaby's Black-Cockatoo)也是澳洲西南部的特有種。1948年才被確認命名。因棲地的開發族群數量減少。是澳洲五種大型黑鳳頭鸚鵡中唯一在保育上列名受脅的種類。牠們也以大桉樹洞築巢。以堅實的大嘴咬破山龍眼科種子取食果仁。
斯特靈山賞鳥的環境就如上圖。錯落的大桉樹,細枝頹幹橫倒地面,樹幹基部常見火燒的黑色痕跡。草灌叢低矮。草叢間不時可找到奮力長出小型蘭花。Louis眼尖常指給我們看。
賞鳥途中拍的幾種野花。右下:俗稱Donkey Orchid,中名叫雙耳蘭。從草叢中掙脫出來的小花。為蘭科Diuris屬,分布於小巽他群島及澳洲。左上:也是蘭科Pterostylis屬。俗稱Jug Orchid。中文有稱壺蘭花的。是多年生具塊莖的落葉草本。新幾內亞澳洲區的特有屬蘭科植物。其他兩種欣賞就好,不知出處。
房間的流理台上有片玻璃質地,猜想可當切菜的砧板。上面有幅精緻的圖畫。一對輝藍細尾鷯鶯(Splendid Fairywren)站在開著紅花的桉樹上。畫面清爽寫實。一定得拍張照片跟大家分享。
當天晚上開了半個鐘頭車到鎮上餐廳吃飯。大家都有心理準備,菜單上點的菜和真實端出來的盤子裡食物,一定有不小的落差。出遠門總有大大小小的意外。這是最常見的。回房洗澡前大腿上找到隻約0.6公分的大Tick,又是個意外。萬事找阿國,順利的拔出口器,現在還留塊紅腫痕跡。
9/28(日)清晨濃霧加小雨。在賢慧的阿國房間用早餐。吐司、沙拉及水煮蛋很完美(瑞珍對煮蛋做過各式實驗和教學,是箇中老手)。上圖:出門在度假村周邊順著牧場找鳥。沒啥新鮮事。聽到Stubble Quail叫聲,就是不見身影。
早上在斯特靈山渡假村繞了一圈,只拍到幾隻最普的粉紅鳳頭鸚鵡(Galah)。其實牠長得滿帥氣的。卻因數量多且與人親近反而不受青睞。牠們以種子為主要食物。也會吃農作物種子,部分地區被視為農害種類。
接著開車在附近走走停停找鳥,好像都是鳥導的自己的私人鳥點,環境大體相似,沒有特別明顯的大目標。
路上循叫聲找到的狹嘴金鵑(Horsfield's Bronze-Cuckoo)。在澳洲數量眾多。繁殖期鳴叫頻繁。也是以托卵寄生方式繁殖。主要以刺吵鶯(Gerygone)、細尾鷯鶯(Fairywren)等為寄生對象。
左下:在乾旱的黃沙環境裡,神奇有個湖泊。是個稱為Camel Lake的自然保護區。來此只為找一種三色麥雞(Banded Lapwing)。目標是出現了,在遙遠的對岸,單筒裡如米粒的小點。左上:看來了無生機的乾灌叢也住了些體色相近的鳥種。右圖:為適應乾旱環境,一身是刺,不長葉子的小灌木,開出鮮豔的黃花,像是含羞草的圓球花序。拍張記錄。
乾灌木叢上的茶冠澳吸蜜鳥(Tawny-crowned Honeyeater)應該是巢中有雛鳥,嘴裡叼著蟲子,四處張望。鳥人在附近,有點緊張不敢回去餵食。
右圖:這條寬大的黃土路,盡頭就是斯特靈山。鳥導把播放鳥音的擴音器忘在上個點的草叢裡,趕回去找,我們自己走了一段路。只看到些這一帶一再出現的種類。左圖:一叢不知其名小小黃花。卻有硬革質如麋鹿角形狀的葉子,也是種奇花異草。
為了找洗手間,鳥導覺得野外不妥,直接提早帶回渡假村。餐廳到住處約十幾分鐘步程。有人懶得走想搭車。阿國和鳥導有些溝通不良。32歲的年輕鳥導,體會不到老人家的苦處。
渡假村裡的餐點只有漢堡、薯條適合我們。份量幾乎沒有人可以自己吃完。捨不得直接丟掉,包了一堆薯條回去,好像也沒機會繼續吃,最後一樣進了垃圾桶。
餐後和瑞珍及鳥導再度步行往回走。遇到一隻也是咬著蟲子的灰鵙鶇(Gray Shrike-thrush)在桉樹枝葉間躲躲藏藏。九月下旬是澳洲許多鳥的繁殖期。遇到不少忙碌餵雛的親鳥。
黃羽吸蜜鳥(Yellow-plumed Honeyeater)為澳洲南部的特有種。主要特徵是後頸部有一圈獨特向上翹起的黃色羽毛。名為吸蜜鳥,吸食花蜜外,食用大量的昆蟲。多活動於桉樹林找尋,甚至飛捕各式小型昆蟲。
下午一場大雨,略延遲了賞鳥的步伐。這種乾燥地區雨應該不會像熱帶森林般的連綿不絕。照樣在渡假村裡遊蕩。沒鳥時還是習慣性地看看植物。右圖是種稱為蓬草樹(Grass Tree)的百合科植物。澳洲的特有屬。生長緩慢。據稱20年才有主幹長出,5公尺高可能已長了600年。山火能刺激其生長,外皮燒得焦黑,幹頂能繼續生長。左下是那一帶常見的毛氈苔。這種貼地生長,葉上也有許多腺體能捕捉小昆蟲。左上:像是一種小型的山龍眼科植物,佛塔樹屬(Banksia),在澳洲多樣性非常高。
西尖嘴吸蜜鳥(Western Spinebill)是此行的新種,只分布在澳洲西南角的特有種。彎而細長的嘴喙適合深入長而彎曲的花冠筒吸蜜。可吸食多種花的花蜜,棲地範圍包括各種生境,隨花而居。
內陸刺嘴鶯(Inland Thronbill)是約10公分的活潑無特色小鳥。不少刺嘴鶯長相相近,得注意細微特徵。本種額頭有細白點,胸前黑縱斑明顯。與只分布西南角的西刺嘴鶯虹膜顏色也各異。也是澳洲的特有種。
西田刺鶯(Western Fieldwren)也是澳洲西南角的特有種。當地的灌木叢裡住著多種灰褐色,布滿條紋的好動小鳥。拍下照片都要細細的比對和討論才能分辨出來。花一番功夫才確認加了個新種。
黃昏轉到一處高大的樹林區。想找種超級大目標-西鵙雀鶲(Western Shrike-tit)。鳥導號稱他聽到聲音,卻始終無影無蹤。雨後風大、濕冷。只得草草結束,收工回家,這一段行程大家的ebird都是空白的。
晚上的夜觀,摸黑走了不少路,遠遠的聽到小倉鴞(Eastern Barn Owl)的索食叫聲,持續了一段時間。循聲摸到樹下,牠還在樹洞裡露半身繼續叫。在鳥導的紅光手電筒裡留一個詭異的影像。大家一直想找的另一夜行性目標-澳洲裸鼻鴟(Australian Owlet-nightjar),直到行程結束,仍留個遺憾。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