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澳第二天的行程是到離Fremantle 30分鐘航程的羅特尼斯島(Rottnest Island)。澳洲有一特有種-斑長腳鷸(Banded Stilt),在這一帶就此島上聚集一群,別處不容易見到。這個島有8.9平方公里,東西長9公里。是個不錯的度假勝地,不少遊客一住好幾天,騎腳踏車環島渡假。找鳥的人不知鳥聚何處,只能徒步漫遊。
從羅特尼斯島回Fremantle已過下午3:00。即刻一路南下,近5:00才到Busselton。住進一家古典的老式旅館Cave House。屋後下有幾層台地,草坪精心整理,平台間有樹林。是個不錯的鳥點。晚餐後直接走進樹林找貓頭鷹,可惜沒有收穫。
清晨6:00出門,碼頭邊始見初陽,海風微寒。大家裹上厚外套,邊看著港邊飄過的海鳥,嘴裡啃著蘋果墊墊肚子。左圖是Fremantle港口大樓,這一區最大建築。右上:岸邊欄杆上有鐵質的卡通雕塑,都以鳥為主題,充滿喜感又逗趣。右下:碼頭旁道路、停車場寬廣。左側一排賣店,大多還沒開門。
右上:上午7:00準時登船出發,遊客魚貫上船。左上:船上貼著羅特尼斯島的旅遊地圖,我們預定走右上方一個小圈圈,以找斑長腳鷸為主。左下:船艙內座位寬敞,最重要的是玻璃很乾淨,可以看到海面水鳥。如鳳頭燕鷗、裡海燕鷗、白臉鷺...等。右下:接近Rottnest島。天氣很好,海面、天空一片澄淨,期待上島心情雀躍。
上島第一種鳥-迎燕(Welcome Swallow)是當地最常見燕子。與台灣的洋燕長相一模一樣。只是分布區相隔而獨立門戶。中名有人叫牠喜燕。
港邊上的沙灘有幾隻斑蠣鴴。而廁所前的馬路上棕斑鳩(Laughing Dove)正在地上撿拾掉落的種子充早餐。下船的人潮洶湧,牠仍習以為常自在覓食。
左圖:進景區前有個大型石質雕塑,結合著鐵線拉出的造型。應該是強調當地鯨豚的意象。右圖:早餐上島才解決,港口邊唯一的一家Bakery,生意超火。鳥導排隊幫大家買,就著店家長凳用餐。腳下有幾隻羅特尼斯島特有袋鼠出來蹭早點。
這種短尾矮袋鼠(Quokka)是島上的特有種。當地的旅遊廣告、巴士的圖案都以牠為招牌。行前有人說上島一定找到這袋鼠。沒想到吃早餐時不小心還會踢到。
這是船班到時忙碌的早餐店。櫃台後兩個年輕人能講中文。是從台灣以打工的身分來的。
開始漫長的徒步。緊貼道路水池裡有小群棕胸麻鴨(Australian Shelduck)在晨光裡悠遊著。後方體色偏白的是當季出生的小鳥。麻鴨在台灣以前跟著日本人稱作[鳬]如花鳬、瀆鳬。
澳洲有3種綠繡眼,長相相近。而在東岸一直到西南部只有灰腹繡眼(Silvereye)一種。因分布廣而有十來個亞種。這類常見種類,鳥人通常看到做個紀錄,甚少深究。
澳洲超過70種的吸蜜鳥中鳴唱吸蜜鳥(Singing Honeyeater)可能是分布最廣的種類。第一天就記錄到,今天光線好,兩隻同站枯木上再拍一張。
上圖是羅特尼斯島徒步找鳥的不同視野。走在路上天青山綠,空氣潔淨,景緻透亮。只是有夥伴腳程稍慢,走起來特別辛苦。走了三公里終於目標出現在左下圖淺淺的水漥處。數一數超過一百隻。全集中一處,怪不得別處找不到。
一路沿著水邊找鳥,灰鴨(Gray Teal)爬上岸邊草叢休息曬太陽。這種小型鴨廣泛分布在新幾內亞、澳洲、紐西蘭至新喀里多尼亞等南太平洋島嶼。數量普遍。
白頭長腳鷸(Pied Stilt)也是廣泛分布的常見鳥種。印尼至紐澳均有不少族群。會北上菲律賓度冬。台灣南部有人號稱見到過。和台灣的高蹺鴴外觀容易混淆。
斑長腳鷸(Banded Stilt)是上羅特尼斯島上說得出口的唯一目標。牠侷限分布在澳洲中南及西南角內陸鹹水域的特有種。一見到就是115隻。很現實的看完即刻回頭。有人走累了,只遠遠的用單筒望遠鏡看看就心滿意足。
回頭的小叉路上,鳥導聽到草叢裡有輕微的叫聲。居然用播音叫出花彩三趾鶉(Painted Buttonquail)匆匆跑過小沙土路。第二次對向跑回時才好不容易留下影像。羨煞幾位走在前頭沒看到的夥伴。
左上:實在走累了,也再沒其他目標鳥。走回到一處小聚落等公車回到碼頭。公車上畫著巨幅的Quokka圖像。右上:港裡繁忙的景象,水中一根根的木樁,據說是旅遊旺季時停靠遊艇的泊位。下圖是餐廳前供遊人休息用餐的的桌椅。Louis在樹陰下選了個面海的長桌,讓大家坐一起。
餐桌坐定離正午還以點時間,還想另外找鳥的人Louis帶著往樹林找鴝鶲去。海邊有一小片看來樹齡很高林相奇特的矮按樹林。循聲辨位,東繞西轉,了無蹤影。左上:四個人跟著看似有希望又像無頭蒼蠅的在小林子裡繞。右上:林中有人用枯樹枝編成的營帳式結構,像是童子軍的玩法。右下:林外近海有陽光處禾草長得很高,林內橫七豎八推著枯枝頹幹。左下:這是觀光小火車站的月台,僅兩節車廂,不知班次多不多。
左上:第一個點槓龜,大中午的拖著疲憊的腳步,毫無信心跟著再找另一個點。路旁立個牌告知晚上這裡有電影演出。左下:上個長坡,在近山頂處,終於在坡下找到兩隻。右圖:這個坡右邊是當地的墓園。找到鳥回頭腳步變輕盈許多。
就是為了這隻紅頭鴝鶲(Red-capped Robin)老婆撐著拐杖椅,皺著眉頭走得快哭出來。這漂亮的公鳥現身才舒展開滿臉的鬱結。 本種之前在東部曾經見過。鳥導告知-這小島上的族群是另一亞種,哪天可能再被獨立出來。
準備回頭下山又附贈一隻西方吵刺鶯(Western Gerygone)。吵刺鶯基本上是華萊士線東側的鳥種。本種在澳洲廣泛分布,也是個特有種。
左上:樹蔭下等著阿國訂餐並親自送來,他深知每個人的喜好,訂來合口味的午餐。左下:飯後離開船還有一段時間,幾個人光著腳丫下海放電。腳踩海水是很有效的接地(Earthing),渾身舒暢,身前還一大排澳洲紅嘴鷗來搶鏡頭。右圖:四個夥伴下海接地以後,高興得開口大笑,這年齡還真很少這麼放肆的光腳丫亂跑。
很愉快地站海水裡泡腳,頭頂上飛過一隻龐然大物-澳洲鵜鶘(Australian Pelican)。身長一米半,從頭上飄過讓人不自覺的往下蹲了一下。牠分布全澳洲,冬天往新幾內亞度冬。
斑蠣鴴(Pied Oysterchatcher)在整個澳洲沿海算是常見種類。外型和金門見到的幾乎沒啥差別,只是分布區的不同。簡單的紅黑白搭配得很出色。剛上島時就有好幾隻,也是在沙灘上用側扁的長嘴翻找牠喜愛的螺貝類食物。這回鳥人腳泡海水裡,牠只當沒看到盡情的吃。
澳洲鵜鶘(Australian Pelican)吃飽了站照明燈上,顯然久坐無聊,站起身打個大哈欠。下嘴巨大的囊袋是牠們的註冊商標,是海裡捕撈魚蝦的利器。
無所不在的澳洲紅嘴鷗(Silver Gull)在人們用餐的區域集結得更大群。一不小心桌上的食物也會被叼走。服務人員還得拿著長棍來回巡視驅趕。本種和台灣的紅嘴鷗大小型態非常雷同。主要區別在眼圈和虹膜的顏色不同。在台灣曾有迷鳥的紀錄。
搭下午2:30的船班回Fremantle。兩點左右慢慢往碼頭走,這一小段路多少還是有些鳥可看。
碼頭邊的礁岩上兩隻斑鸕鶿(Pied Cormorant)。比我們熟悉的鸕鶿略小。背黑腹白鮮明的黑白大鳥。主要活動於大型水域,在湖、海、河裡以潛水追捕魚類為食。 小巽牠群島以東至索羅門群島都有牠們的蹤跡。
15:00在Fremantle上岸隨即驅車南下。兩個半小時來到Busselton。入住一家很典雅的老旅館,名叫Cave House。餐廳有大型鋼琴,琴師不停的彈著流暢的音樂,可到了對鳥種的時候大家反覺得有點吵。老旅館上下樓沒電梯,大行李得自己扛。
這是在Cave House旅館裡的晚餐,想起昨晚上在Fremantle的印度餐。這頓飯真太美味了。很少為食物留照片,今天不拍似乎對不起自己的感覺。右圖是餐前的麵包,烤得外酥內軟很和老人的口味。
飯後往旅館後的樹林找貓頭鷹,環境很好。以熱像儀搜尋,樹上有不少發熱的紅點。找了一對睡覺的笑翠鳥和灰腹繡眼。晚上活動的有不少袋貂(Possum)。就是沒有貓頭鷹。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