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 星期四

20240120~0214_再訪南美洲第二大國-阿根廷的鳥類(4)_Coronel Moldes--Los Cardones National Park 

 出門前一再的被提醒,這趟賞鳥活動在阿根廷西北部的安地斯山區及巴塔哥尼亞高原。前者會上高山。有擔心高原反應的夥伴,要準備適當的藥物。並介紹了由巴塔哥尼亞進智利的冰川國家公園及當地的特別鳥種。有幾位伙伴要延長行程前往巴西東南的平地賞鳥,他們需準備炎熱天氣的衣服。因此沒延長行程的只帶了一箱的冬衣。前幾天一直在土庫曼(Tucuman)的低地找鳥。鳥看了不少,可一身的冬衣實在整死人了。今天終於要上高山了,讓人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2024 1/26目的地是Los Cardones National Park海拔最高約3000公尺。這國家公園的名字Cardones是很多仙人掌的意思,沿途山坡盡是高大的柱狀仙人掌。而到山頂的Puna生境則是低矮的草甸和部分乾燥的豆科刺棘林。不同的環境出現不同的鳥種。這一天相當豐盛見到了69種,其中有13個新鳥種。



1/26(五)一早出門不遠路邊緊急停車,匆匆爬上路旁坡地的雍佳冠雉(Yungas Guan)就在車窗外,很難得有這麼近的大雞出現在眼前。Yungas是阿根廷安地斯山麓約400~2600公尺間包含多種樹林的特別生態名詞。本種是約80公分的大型冠雉,一般活動於樹上,跑到地上也是比較少見的。




今天的第一個正式鳥點在這座公路橋邊。兩旁樹林出現不少種類。在這附近逗留了約兩個小時。橋頭有野餐桌、座椅和小片草皮。應該常有人在此停留,並有定期維護。




幾乎無所不在的栗翅牛鸝(Grayish Baywing)靜靜的站小樹上。牛鸝一般雄鳥體色黑得發亮。而牠是家族中的異類,一身土灰,翅膀帶褐色而有此名。英文名字也看不出是牛鸝。

  


清晨橋下的溪流有不少鳥活動。望遠鏡、照相機都忙得不亦樂乎。



左上:橋頭休息處旁有個標牌寫個這一地區的地名,看不出所以然,只認得最後一個字是Salta省。右上:橋頭下望有一片不小的溼地,遠遠的看到灰頸林秧雞(Gray-cowled Wood-Rail)慢慢的走過,拍不到照片。下圖:順著溪流穿過個沒上鎖的木門,在沒干擾的土路上找鳥,也有不少的收穫。




黃頸鹮(Buff-necked Ibis)在濕地裡悠閒地漫步。這類70幾公分的大型鹮,頸後都長得毛茸茸的,並有個紅色的腳。本種生活於平地至1800公尺的山區濕地。是不遷移的當地留鳥。




樹叢裡活蹦亂跳的棕脇歌鵐(Rufous-sided Warbling Finch)與其他小型鳥混群活動。要找出牠的位置並不容易。阿根廷有約十來種歌鵐,全是個人沒見過的新鳥種。此行幸運的見到了7種。這些歌鵐體色斑紋各不相同。但外側尾羽都有大小不等的白斑。





在上山的盤山路上轉了個彎,眼前滿山長滿了大型的柱狀仙人掌,當地人稱為el cardon。與國家公園的名稱Cardones所敘述的景象若合符節。只是這一帶並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新鳥種出現。





上圖是中途上廁所的賣店。當地的特色食品玲朗滿目,大多是沒見過的零嘴及香料。最顯眼的是五花八門的啤酒,整齊的排成長列,很引人注目。




路邊木樁上的芝古鶇(Chiguanco Thrush)正唱著獨特具旋律性的多變歌聲。牠在阿根廷西北山區 是常見鳥種,第一段行程牠曾不斷的出現。然而唱起歌來還是值得駐足聽聽。



左圖:沿著公路走走停停,車子一直跟在附近。這種賞鳥方式還算輕鬆自在。右圖:走進一家私人農場,Mario跟主人熟識,打個招呼就追著鳥在看似荒蕪的亂草叢裡闖蕩。如預期的收穫幾個好鳥。




亞熱帶多拉霸鶲(Subtropical Doradito)是隻12公分大,不太像霸鶲的小型鳥。從腹面看是明亮的檸檬黃色,背面也帶點黃色。英文名的Doradito當地語言是Little Gold的意思。名字取得很稱頭。




農場亂草叢裡再找到隻栗黑歌鵐(Black-and-chestnut Warbling Finch)。聽到Mario叫出歌鵐的名字,不自覺的就緊張激動起來。又是個新種。這隻稍安分點沒快速四處跳動。胸前的深栗色及頭部的斑紋是牠的特徵,尾羽外側的白斑這個角度也明顯可見。 




在公路上行行複行行,海拔不斷爬升。路旁樹幹上的點額啄木(Dot-fronted Woodpecker)靜靜地趴著休息。本種是小型啄木(17公分)。頭部滿布細白點。這個體應該是雄的亞成鳥,僅前額呈紅色,成熟雄鳥紅色自頭頂會延至後枕部。




黃頭藪雀(Fulvous-headed Brushfinch)時近正午仍活躍在樹叢裡。本種也是阿根廷西北Yougas森林的鳥種。雌雄同型。頭部棕紅,身上橄欖綠,腹部黃色。大小與體色與紅黃灰背雀(Rust-and-yellow Tanager)非常相近,只是多了個黃色的眼先和顎線。




濟氏竄鳥(Zimmer's Tapaculo)兩個老人走得慢,落在隊伍後好遠,趕到時牠已不知藏身何處。Mario看老婆一臉沮喪。再帶兩老往上爬個碎石小坡。終於用播音再請牠現身在無遮擋的青苔上。到南美賞鳥聽到竄鳥一般不敢抱太大希望的。這次的阿根廷卻出乎意料之外,除了那隻冠竄鳥(Crested Gallito )外均大方的出來見客。




大中午的高山上,這隻沒尾巴的安地斯斑(共鳥)(Andean Tinamou)竟出來逛大街,在大路邊走了一長段才躲進樹叢。通常對(共鳥)的認知是只聞其聲不見鳥影的。當地要債的人找不到的欠債者,都會說像Tinamou一樣,完全找不到個影子。這次的阿根廷又是個大意外,竟能在野外拍到照片。






接近3000公尺的高地上,生活其間的鳥種也大不相同,岩爬地雀(Rock Earthcreeper)是其一。這一屬的爬地雀都認為是地棲性並有翹起尾羽習性。上圖完全不符常理,尾羽平直且上樹。只是棕褐的體色及略灣的長嘴告訴我們真正的身分。





棕紋霸鶲(Rufous-webbed Bush-Tyrant)是種海拔2600公尺以上紅鱗木森林(Polylepis Woodland)的霸鶲。從背面看毫無特色。飛行時可見翼下及尾羽下方的棕紅色,還有相較其他霸鶲稍細長的嘴喙。





午後一點多來到山頂國家公園的據點。陰陰的天氣,人們躲進左上圖的走廊裡野餐。外頭隨時有高山的鳥種活動,常態性的吃吃停停很不專心。左下是廣場前國家公園的木製招牌。右圖是高處平緩的山丘,長著低矮的禾草間雜些小灌木。右上頹敗的土牆上常有路過的小鳥落腳。





奇蹟般的再見到這隻麗色斑(共鳥)(Ornate Tinamou)慢條斯理地走在高山草地上。距離有點遠但能看得一清二楚。Tinamou是原始的平胸總目類群(沒有龍骨突起可附著大塊有力的飛翔胸肌,只能在地上跑)中唯一能飛的一個科,但尾羽短小不利控制方向,常飛得莽莽撞撞的。





今天收穫不錯,沒有大太陽的舒爽天氣。看看團裡的幾位美女笑得有多開心。





黑金翅雀(Black Siskin)在土石牆上只短暫停留即飛到遠處。這一類金翅雀羽毛大多是黃和黑在不同部位及不同比例的組合。本種黑色最多僅翅上斑紋及下腹、尾下留有亮麗的黃色。兩次見到都是匆匆飛過,今天還稍作停留,可留個影像紀錄。





同樣的地點斑尾嶺雀(Band-tailed Sierra Finch)停在舊窗格上。是隻漂亮的雄鳥,上身灰黑下腹灰白。顯眼的黃嘴和黃腳。所謂的斑尾在展示飛翔時才容易見到。





棲息在高山開闊環境的安地斯撲翅鴷(Andean Flicker)是種中大型啄木鳥。大多時間活動於地面。雖具有長而尖的嘴喙,卻不在樹幹上啄木頭而在地面上找尋各類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所有的Flicker都只分布在美洲。本種新近被某些分類學者拆分成南北兩個獨立種。在阿根廷應屬於Southern Andean Flicker。




帕拉莫鷚(Paramo Pipit)。鷚是一群辨識困難度很高的種類。通常依據眼下顎紋有無、腹側斑紋範圍及後爪長度(單筒有時可看清楚)來區分種類。還好此行只在高山紀錄兩種,並沒太混淆。




山卡拉鷹(Mountain Caracara)是大型(54公分)的隼科鳥種。不同於對威猛的隼的印象,牠雖身軀龐大卻少依賴攻擊獵殺來取食。生態區位與烏鴉較為相近,大多取食動物屍體。本種體色黑白分明,有著大紅臉及巨型的嘴喙,是常見又好認的猛禽。




上圖是高山的Puna生境。稀疏的長些短草,大家遊蕩期間碰運氣的找鳥。左上圖:草長得多且密的地方可見到成群的野生羊駝(Guanaco)低頭覓食,總會有一隻拉長脖子警界著四周的動靜。右上:草更濃密的溼地邊有人放牧著馬匹,毛色鮮亮看起來很健壯。




黃昏在灌叢下石牆上棕斑礦雀(Rufous-banded Miner)。礦雀是灶鳥科一小群棕褐色地棲性小鳥。常在土堆或落葉裡翻找小蟲、種子等為食。其行為似礦工挖穴,而有礦雀的稱呼。大陸名稱叫牠們掘穴雀




左上:山上公園灌木林裡的解說牌,介紹當地的[共鳥],並做了兩隻模型裝置在牌子下方。右圖:乾燥沙地裡盛開的鮮豔花朵,很自然地走過去拍照留念,卻不知它姓啥名誰,連哪一科都分不出來。這不重要,看了很漂亮開心就是。左下:返回旅館的路上,車旁來隻巴塔哥尼亞紅狐(Patagonian Red Fox)。好像餓極了來要東西吃的模樣,拍過照片,車離開了,牠仍在一旁逗留。

晚上仍回Coronel Moldes的Hosteria Cabra Corral過夜。昨晚在同一家旅館飯後到後院企圖找貓頭鷹,周邊馬路車聲隆隆,毫無希望。今晚應該不會再有這個念頭了。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