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20240120~0214_再訪南美洲第二大國-阿根廷的鳥類(2)_Tafi del Valle -El Internillo Pass

阿根廷第二天的賞鳥,只在Tafi del Valle附近,走了幾個完全不一樣的生態環境。記錄了50來種當地的鳥種。是個行程簡單沒太操勞的行程,正好緩一緩飛半個地球的時差。有鳥可看好像也沒人提起時差的問題。


今天雖然跑的路程不長,記錄到的鳥卻不少,且泰半都能拍到可資辨識的照片。考慮過去記錄賞鳥過程部落格的習慣,還是以30張左右的圖片切成一篇。故這第二篇的阿根廷賞鳥回憶只包含1/23一天。



1/23(二)在阿根廷賞鳥習慣上都晚晚的出門,晚晚的回旅館。安地斯山區在時區的西側,日出稍遲。我們卻常天亮了才慢慢吃早餐,蘑菇一陣,到鳥點時已太陽高掛。這天早上在Tafi del Valle的旅館門口,大家閒閒的逛了好久。對面草地有些包括穴鴞等的普鳥活動,沒引起太大興趣。



門口電線上的黑頭金翅雀(Hooded Siskin)也是普鳥之一。昨天第一停點就記錄到,只是沒拍到雄鳥,補一張記錄。



沒離開多遠,路邊走進一高大的森林。有不少鳥活躍其間,但林子太密,不容易看更不容易拍。也有幾個不錯的新鳥入袋。



林中白眉竄鳥(White-browed Tapaculo)大聲的高歌。要見到Tapaculo印象中比見鬼還難。沒料牠對播音反應激烈,竟跳到石頭上來對唱。林下光線昏暗,還能留個張嘴大叫的影像。



小溪邊的乳白翅克洛雀(Cream-winged Cinclodes)在沒遮蔽的石塊間跳動。克洛雀由英名直譯,並無特別含意。而英名來自學名。意思是像河烏的小鳥,兩種身形相仿,大多活動於水邊,也和河烏相同習慣性地抖動尾羽。因而大陸上稱牠抖尾地雀



走出森林前的小樹上冠比卡雀(Crested Becard)在樹上靜靜的站著。灰黑色的雄鳥基本沒啥特色。名稱上的冠也小小的似有若無。母鳥身上則為棕褐色,差異明顯。 




離開林區在視野良好的公路制高點上,不同方向有不同植被群落,環境多樣鳥種也多。在那附近來回追鳥,混了兩個多鐘頭。紀錄了30幾種鳥,不乏高光種類,包括兩隻Tinamou。上圖就是那個鳥地方,讓人印象深刻。



路邊木樁上的斑頰哀鴿(Eared Dove)。這是超級普遍的小型斑鳩。城市、郊野都有牠的形影。耳後有斑點而得名,但常不明顯,反而翅上的黑斑顯著易認。



綠斑金翅啄木(Green-barred Woodpecker)這一帶很常見的中型啄木,約30公分。本種分布自巴西東半部至阿根廷北半段的安地斯山區。西半部的族群體型略大。有些鳥書分出為Golden-breasted Woodpecker。上圖是雌鳥,嘴基沒有一條紅色帶。




裸眼地鳩(Bare-eyed Ground Dove)蹲伏在路下的岩塊上享受溫暖的陽光。這種不到20公分的小型地鳩,只分布在這一帶的小區域內,當地數量算普遍,首次來到是個人新種。大多鳥書把牠叫做Moreno's Ground-Dove。身上羽毛沒特色,只眼周有一圈紅色裸皮。



紅尾彗星蜂鳥(Red-tailed Comet)一早在樹林裡就見到牠,太暗又不停跳動沒能看清楚。陽光下停花序頂端,紅尾特別清楚。這是隻母鳥,公鳥尾長至少要加個一倍以上。



橙腹裸鼻雀(Blue-and-Yellow Tanager)這一路上橙腹裸鼻雀不斷的出現,分布圖顯示巴西南部到阿根廷中北部都很常見。雄鳥藍頭黃腹,雌鳥全體灰黃。活動於樹木的中上層。



黑翅地鳩(Black-winged Ground Dove)體型稍大,眼先也有黃色裸皮,是停棲時確認種類的重點。牠分布範圍很廣。在祕魯、厄瓜多均曾目睹。



土庫曼歌鵐 (Tucuman Mountain Finch)今天早上花不少時間找這種地區性的特有種。牠行事低調,不愛拋頭露面,老躲在樹叢中,費好大勁才見到短暫跳出。牠在阿根廷西北部山區零星點狀分布。保育上屬易危等級。




這一帶有小山丘和大大小小的溝壑,長著不同的灌木和小樹。大半個早上在那裏東追追西追追。紀錄不少鳥種,是個看似平常卻很難忘的鳥地方。




褐頂針尾雀(Brown-capped Tit-Spinetail)針尾雀是新大陸特有的灶鳥科的一群成員。大多灰褐色,長相相去不遠。對對鳥書常常回頭就忘了牠是誰。這種頂著紅褐色的頭冠,恰如其名。




近午走進路旁一大片牧場模樣的草地。左上是入口的標牌,看不懂寫啥。左下:草場中間有條通道,方便農機或人員進出。通道末端有個水塘(右上)。右下:我們等在水塘邊,Mario撥放錄音,希望Tinamou能出現在通道上。果真如人願,兩度匆匆穿過草地的通道。




白翅克洛雀(White-winged Cinclodes)通道末端水塘邊上這隻克洛雀(抖尾地雀),大太陽下跳到石頭上唱歌。隨手拍張證據,趕快回頭等著安地斯[共鳥]的現身。




回頭走的當下這隻紅背鵟(Variable Hawk)停近處的水泥樁上。牠似乎很習慣人們盯著牠看。神態從容自在。本種是這一帶最常見的猛禽之一。




午後在左上牌子旁的農家前野外午餐。隨即順著屋後草地往後山高地找鳥去。整片高高低低的草生地,沒有遮蔽的大樹。穿梭在草叢與岩石間找鳥。盡是高山的小型鳥,人完全沒辦法靠近觀察。右圖:這幾個小時找高山鳥的草生環境。左下:看不清又有疑問,Raphel用手機上的照片向疑惑的夥伴說明。




出發前在農家前的圍欄木樁上的黑嘴鵙霸鶲(Black-billed Shrike-Tyrant),這也是沒特色,看看很快會忘記的種類。有人仍在用餐,好像沒每個人都見到牠。
  




小灌木叢裡的紋額棘雀(Streak-fronted Thronbird)也是樹棲性灶鳥科的一員。實在說不上啥特色。只好用頭頂的細紋來命名。下次再遇到肯定叫不出牠是誰?




黃胸爬地雀(Buff-breaste Earthcreeper)是地棲性的灶鳥科成員。常愛翹起尾羽。都有長長的黑嘴,部分種類嘴直,本種嘴巴明顯下彎。胸前皮黃色沒特徵就是牠的特徵。




今天早上在樹林裡找到的白眉竄鳥(White-browed Tapaculo),完全每想到在高山上也跳到岩石上高歌。看牠性奮高翹尾巴,活像個可愛的小小丑。




鉛色嶺雀(Plumbeous Sierra Finch)嶺雀是生活於高山上以種子為主食的小型鳥。嘴喙短小。本屬嘴腳均黑色。上圖是雄鳥正如其名全身鉛灰色。母鳥則黑褐色帶有斑紋。




灰胸嶺雀(Ash-breasted Sierra Finch)本種僅12.5公分的小小鳥。也以種子為主食。在Clements分類系統裡歸入唐納雀科,有些讓人搞不清頭緒。外型直覺會認為是美洲鵐或美洲雀。




黃昏近五點,下到另一不同生境的小河邊找不同的鳥種。小河谷吹著強勁的風。鳥都躲在灌木或草叢間。



紅胸割草鳥(White-tipped Plantcutter)割草鳥這奇怪的名子來自其嘴喙邊緣有鋸齒狀的切邊。之前列在割草鳥科,僅三種。現今的分類系統則移入傘鳥科,也是一屬三種。



南美小嘲鶇(Patagonian Mockingbird)嘲鶇是美洲特有的一科。型態似鶇的中型鳥,尾羽略長。本科鳥種均以善鳴唱著稱,歌聲變化多端,亦能模仿其他鳥的唱腔。本種以巴塔哥尼亞為名,分布在阿根廷的中南部及智利南部,數量普遍。

 


鵟鵰(Black-chested Buzzard-Eagle)這種中型猛禽廣泛分布在南美洲,自委內瑞拉到火地島都能見到。翅膀寬廣,尾羽較短。四歲以上的成熟個體前胸黑色明顯。不同年齡的未成鳥羽色變化頗大,容易混淆。



小溪對面山壁上的灌木間,不少小鳥在裡邊跳竄。這隻灰頭嶺雀(Gray-hooded Sierra Finch)顏色分明,在嶺雀家族裡算是個子稍大,容易區別的種類。



天黑前再回到昨晚住的旅館。有好幾進的建築,我們住在最後一進的樓上。而餐廳則在最前面。吃飯或要個開水都要走過長長的石板廊道。上圖是剛進門掛在廊下的旅店招牌。

待續......

沒有留言: